3月3日,陕西歌手曹轩宾亮相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陕西话演唱以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为蓝本的歌曲《别君叹》,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令不少人直呼“陕西方言唱送别经典,简直惊艳了耳朵”。

  “渭城朝雨浥轻尘……”歌曲开始,曹轩宾就用地道的陕西话唱出了《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诗,由于陕西话的说话腔调本就犹如唱歌,再配以古琴声相伴,丝丝入扣,不绝如缕。这首歌由曹轩宾担任作曲人、制作人,从原诗到新词,从古韵到新曲,从唱腔到音色,咏唱出来的《别君叹》让不少网友开启单曲循环模式。

  成功地将陕西方言和中国古老拨弦乐器——古琴相融合,人声与琴声完美合一。

  现象

  流行元素与陕西方言完美融合

  事实上,曹轩宾并不是第一个用陕西方言演唱现代歌曲的陕西人,也不是第一个从浩瀚博大的陕西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的艺术家。陕西的艺术家都在自觉地、自豪地用心传播着乡音。像陕西本土乐队黑撒,歌手郑钧、许巍、张楚、王建房……他们都用现代歌曲中的不同流行元素与陕西方言融合。

  曹轩宾说,这是他血液里最直接最纯粹的声音和唱腔。他在秦文化的音乐和戏曲元素中汲取养分,用秦人熟悉的古典秦腔曲牌里的一些特点,通过当代的思维逻辑、音乐表达、视觉呈现,让当代人用当下的眼光和审美来看待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无独有偶,去年5月,在首届长安诗词大会上,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创作的主题曲《秦韵唐诗故乡情》,将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用秦腔唱腔演绎出来,唱诵了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尤其是童声朗读的加入,丝丝入扣,入情入味。一经唱响,引发众多专家和观众的热烈反响。

  “古长安曾经汇聚众多诗人文豪,这里的风土、人情、美景都曾入诗。大唐盛世在西安,而我们西安最典型的文化符号就是秦腔,用秦声秦韵把唐诗唱出来,我觉得这种结合非常巧妙,也更有地域特色、更有韵味。”近年来,李小锋推出的“秦韵唐诗”系列歌曲,就是用秦人最典型的文化符号——秦腔,把唐诗唱出来。昨日,李小锋说,“唐诗是静态的,秦腔是动态的,两者都是具有我们民族灵魂的艺术形式,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用具体行动弘扬传播中华的传统文化。”

  专家

  陕西方言被改变得最快

  曹轩宾运用其独到的匠心和非凡的音乐见地,潜心创作出的这首佳作一夜打动亿万国人。一时间,朋友圈里再次热情高涨,许多读者公认陕西方言源远流长,自西周开始,关中话被称为雅言并作为国语使用,为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人们世代广泛使用。这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更因其语调发音高雅、文雅、风雅、清雅、优雅,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文化涵义。

  近年来,陕西方言也频频亮相影视剧,从早先的《有话好好说》《天下无贼》,到《武林外传》《白鹿原》《疯狂的石头》《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陕西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符号,被广泛运用。很多观众也认识到陕西方言的深厚底蕴,并愿意弘扬陕西方言文化。

  但在学术界,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王军虎对汉语言有广泛探讨,特别是对陕西方言的演变有深入地研究,曾出版过《西安话音档》和《西安方言词典》两部专著。昨日,他告诉记者,方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用方言演唱成为流行是一种文化现象。相对于南方语系来说,北方特别是关中由于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发达、物质丰富,引起北方游牧民族多次的觊觎和入侵,方言是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内容,但被融合改变的程度最快。相反,当时闭塞保守的闽、粤地区方言中保留了最多古汉语的发音和用法。

  保护

  用流行鲜活的形式熏陶传承

  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重视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呼声越来越高。

  王军虎认为,客观来看,在历史长河中,方言消亡的趋势无法阻挡,方言的消亡往往导致地域传统文化的流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用方言的数量越来越少,年轻人与方言的疏离感日益增长。社会在发展,说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没办法。”他介绍,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语言保护工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以作史料。“做好我省方言调查、数据采集、语音建档等工作。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记录。”

  一首《爱拼才会赢》,让不少人都会哼唱几句闽南话,红极一时的香港影视作品让无数的青少年自发学习粤语。在王军虎看来,曹轩宾用方言演唱《别君叹》引发现象级传播,借助流行歌曲、明星效应等时尚元素,艺术家们用生动鲜活的形式将方言呈现出来,可以使更多年轻人受到方言的熏陶,共同参与到方言保护和传承中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