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怀宝造像基座杜怀宝造像基座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制作佛教造像碑,是北魏以来中国黄河流域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祈福、冥福的一种常见形式。出资制作造像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姓名,以及祈求的内容刻在上面,在千百年后反倒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

  就比如唐代为管辖西部边境而设置的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因为各种原因,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一直为学界所争论。直到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农民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的阿克贝西姆遗址内,发现了一块石头,并根据上面的铭文才正式确定了碎叶城的所在。

  这块石头呈长方形,虽然已经残损了,但基本可以判断是一件造像的基座。上面一共刻有41个字,大概的意思是唐代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杜怀宝为死去的父母冥福,为天子祈福而制作了这件造像。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俭奉命前往西域平定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的叛乱。为配合这次行动,后来修筑碎叶城的王方翼被封为安西都护,而杜怀宝则从安西都护调整为庭州刺史。当叛乱平定,碎叶城修筑完成后,唐高宗一道诏书又将二人职位对调,杜怀宝被派往碎叶镇守。

  职位对调的结果就是“遂失番戎之和”,而史料关于杜怀宝的记载也在这里戛然而止,这41个字便成为他后半生唯一的记载。可以想像当时杜怀宝的心境--自己被降职,工作又难干,思念亲人的情绪开始蔓延,便只好在佛祖这里寻找安慰了。

  那个年代,在遥远的碎叶城内一定有很多和杜怀宝一样通过佛教来寻找心理慰籍。他们将各种情绪全部凝聚在一尊尊造像之中,却被历史无情的遗忘。这些文物在千百年后被陆续发现,最终进入了吉尔吉斯斯坦各级博物馆之中。而关于它们的记录,中国人却知之甚少,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只能通过外国学者论文里的只言片语来了解它们的存在。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记者近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到,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配合11月27日开幕的第十届亚洲文化合作论坛,这通杜怀宝造像基座将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其它一批反映丝路主题的文物一起,亮相11月28日在香港开幕的《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览。

  据展览负责人,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交流部部长文军介绍,这是陕西历史上第一次跨国协调文物办展,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沿线省区和哈吉两国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目前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她特别提到杜怀宝造像基座,表示这件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能够参与到这次展览中,完全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