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服装企业打了15年工的王海燕(右)回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图。

  2千阳刺绣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少人参与刺绣制作,图为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的邓列梅老人利用冬闲做刺绣。

  李改平在海升果业打工,有了稳定收入。

  西部网宝鸡讯(记者 鲁鹏飞) 千阳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巧用扶贫资金,依托县上优势产业发展,把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让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成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的载体,探索出了搭载式产业扶贫新模式,推动贫困户转观念、学技能、兴产业、促增收,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

  千阳绣女带着资金设备回乡创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我们做的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披风等都很受欢迎,许多都远销到了国外,都是按订单生产,销路不用愁,只愁活赶不出来。”1月10日,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细心缝制一件件民俗工艺制品,负责人王海燕说,临近春节,产品订单比较多,她们最近正在加班加点干活。

  41岁的王海燕在上海服装企业打了15年工,从一名电脑绣花工做到车间管理层,掌握了电脑绣花技术,收入不菲。2009年春,在千阳县文化广电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抱着回报家乡的想法,王海燕回乡创业,决心用自己在上海打工学的技术在家乡创一方天地。王海燕进了3台电脑绣花机,她把电脑绣花带入有着“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之称的家乡千阳,创办了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虎头帽、虎头披风、虎头鞋、虎头枕、小孩肚兜等刺绣产品不仅受到国内客户欢迎,还远销到了国外。2016年以来,合作社吸收35名贫困户妇女从事刺绣工艺品制作,同时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和贫困户从事刺绣制作,使她们依靠刺绣制作走上脱贫之路。

  “在刺绣合作社干活每个月能挣1500多块钱,我们做的刺绣民俗工艺品很受欢迎。”1月10日,在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打工的张丽霞说:“多亏了咱海燕创办的刺绣专业合作社,是刺绣合作社帮我走上了脱贫路,使我的孩子上学、生活有了保障。”

  家在千阳先南寨镇闫家庵村的张丽霞,儿子在西安上大学,女儿在县城上小学,丈夫在周边打零工,家庭十分困难。合作社负责人王海燕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把她动员到合作社来。经过培训,张丽霞掌握了刺绣手工制作技艺,但收入不高,王海燕又教她学习电动缝纫机。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动缝纫机操作技术。张丽霞说,在合作社打工,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脱贫更有信心。

  千阳刺绣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有着“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之称,已建成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12个,从业艺人近万人。近年来,千阳各刺绣合作社积极吸收贫困户,大力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活动,采取资金搭载、项目捆绑、制作刺绣产品等形式,让贫困户在刺绣合作社分享发展成果。

  小苹果激活千阳县域经济 农民拿租金赚薪金领股金

  千阳县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近年来,千阳县积极推进矮砧苹果产业发展,矮砧苹果栽培达到4.1万亩,占全国的80%以上,建成1万亩矮砧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占全国的90%以上,已是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示范基地县和国内唯一的矮砧苹果育苗繁育基地县。

  千阳在加快矮砧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带土地、资金、劳动力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拿“租金”、赚“薪金”、领“股金”,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全县流的转土地累计土地年租赁收入6080万元,拉动农民增收553元;2500余名农村劳动力进入海升、华圣、大地丰泰、汇源果汁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务工,人均年增收达到2万元;1.2万户自建园果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此外,农民通过土地、自有资金、贴息贷款及产业扶持资金等参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每年还可以取得股金分红收入500万元以上。

  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6组的李改平一家3口人,2个孩子,丈夫由于生病瘫痪在床2年多,家里为了给丈夫看病,花费了不少,还欠下许多外债,2016年李改平的丈夫去世,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李改平说,县上发展矮砧苹果产业,她将家里的土地流转,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自己在海升果业打工挣钱每月有1500元收入,家里还养了鸡和兔,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