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恩主

刚到阿里,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寸草不生的荒凉,就给我们这些热血男儿来了个下马威,阿里的艰苦超乎人的想象。而孔繁森,一位来自沿海的领导干部,竟然不顾西 藏的艰苦,两次进藏,最后还到了更为艰苦的阿里,着实令人敬佩。援藏后,我们每年都会祭奠孔繁森,在狮泉河也经常听人说起这位英雄,说起他在阿里的那些荡 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狮泉河烈士陵园的孔繁森墓碑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9年,他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 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 作。1993年,孔繁森已在高原工作了六年。按说,他应该返回家乡了。然而,当自治区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却接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到自然条件更恶 劣的阿里去任职。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多度,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被人类 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毫不夸张地说,即使现在,阿里综合条件仍然是西藏,乃至全国最艰苦的地区,更何况二十年前的情况。

1993年4月4日,年近五十岁的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越野车载着他,向西驶去。绿色的草地消失,寸草不生的荒山逼近眼前,孔繁森进入了阿里地界。他从措勤县开始,边走边调研,边思考。

没想到,刚到阿里,四十多封请求调离的报告摆在了他的面前。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样的难题摆在面前,让初到阿里高原反应还很严重的 他难以入眠。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孔繁森最后决定把住在附近的地委秘书长叫过来,没有电,两人只能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一同探讨阿里的发展情况。孔繁森说: “要求调走的那些同志在阿里工作了多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现在,他们申请调离,主要是对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 口……”孔繁森结合调研情况,越说越兴奋,他又仔细地征询了秘书长的意见。一整夜,他们就谈地区的工作,谈当地的优势,谈阿里的未来,电池不知道换了几 节,不知不觉,竟然谈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