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西安持续深化大学区管理改革,在前期部分区县和学校试点的基础上,西安市将在全市范围学前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学校全面启动“名校+”工程行动计划,从现在起至2021年,西安市将组建140个“名校+”教育联合体,以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缓解“择校热”,治理“大班额”,让更多市民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8月23日,今年首批66个“名校+”教育联合体正式命名。
四年建设 140个“名校+”教育联合体
新公布的《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年)》明确,以输出优秀队伍为关键,不断缩小市域内城乡、区县和校际间办学差距,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分四年建设的“名校+”140个教育联合体,2018年60个,2019年25个,2020年25个,2021年30个。
“名校+”教育联合体 组建方式灵活多样
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结合实际,结对组建一批“名校+”教育联合体(以下简称“名校+”),形成“名校”引领“+校”快速发展的教育新格局。结对可在相同办学性质,或不同办学性质中按中小幼对应办学层次结对,即“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等4种方式。可在大学区内、跨大学区、跨区县行政区域结对实施“名校+”。
四种方式灵活 有效管理“名校+”教育联合体
可运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等模式进行管理。“一长多校”即任命“名校”校长兼任一所或多所“+校”校长,对“名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委托管理即学校举办者通过与“名校”签订委托管理协议,聘任“名校”校长兼任“+校”校长,明确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实现“名校”对“+校”的全面统一管理。
兼并融合即在同一性质、同一学段 “名校”兼并“+校”,实现同一个法人、校长及管理团队,实施统一校园使用、统一教师安排、统一招生编班、统一教育教学、统一管理考核。结对提升即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确定辖区一所“名校”与相对薄弱公办“+校”签订结对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带动提升“+校”发展。辖区内组建教育联合体由区县教育局核准命名。跨行政区域“名校+”由市教育局协调组建。
西安市、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加大对“+校”的投入,加强“+校”的校舍建设、完善部室、更新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校”面貌整体改观。“名校+”统筹使用场馆、实验室及设施设备,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
“名校+”联合体内 教师交流不低于20%
对跨区域、跨体制的“名校+”,校长一般由学校举办者聘任,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试行“双校任职”,实行一体化管理。任职一般不低于3年。“名校+”校长统筹管理“名校+”教师,由校长根据实际工作和学校发展需要,“名校”“+校”合理调配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20%。特别是将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均衡安排到“名校+”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任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实施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走课制”。互派教师享受大学区教师交流补助政策。对交流3年以上(含3年)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
新组建66个“名校+”联合体 有哪些学校在其中
2018年西安市共新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66个,涉及学校147所(“名校”66所,“+校”81所),其中中学28个、小学33个、学前教育5个,具体名单可登录三秦网查询。
前期试点“名校+” 部分“+校”已开始提升教育质量
推进会上,“名校+”教育联合体代表现场签署了《“名校+”结对提升协议》或《“名校+”委托管理协议》,西安市教育局向西工大附中等50所“名校”和“+校”代表集体授牌,新城区、碑林区教育局负责人以及西安铁一中学等8所学校校长代表先后就实施好“名校+”工程作了表态发言。西安市26中负责人发言时说,该校与93中组成“名校+”教育联合体后,从2017年9月开始,93中作为26中南校区投入使用,将初三年级搬迁至93中校园,与本部同步建设,共同提升,通过两校师生多层面的交流融合,前几年每年只招到一二十名学生的93中,2016年、2017年初一招收新生分别达到245人和220人,学区内学生出走择校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打通办学壁垒 确保“名校+”顺利实施
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建春讲话时表示,加快实施“名校+”工程行动计划,是破解当前西安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加快补齐教育民生服务短板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教育电视问政后续整改要求、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现实需要;是扩大“名校”办学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落实“名校”社会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希望各区县尽快制定推进“名校+”改革的详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要科学确定“名校+”的管理模式和结对方式,善于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提炼西安已有的成熟做法,大胆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保障任务落实。要紧密聚焦“名校”的责任担当、“+校”信心提振、“名师+”的落实、“+校”课堂教学的提升,以及广大师生家长的感受评价等“五个关键点”。坚守教育情怀,持续攻坚发力,下力气打通校际间办学壁垒,全力解决好改善办学条件、配备管理团队、提高师资水平、同步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名校+”工程计划顺利实施,造福西安市民,造福西安学子。
本报记者 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