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丹青的李昕桐轻轻摆动着手中笔刷,色彩各异的颜料飘飘洒洒地滴落在水中,色彩随着水波流动而慢慢晕散开来,如影如幻……手持画锥在水面轻巧熟练的勾画,一幅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画作浮于水面,这种打破传统固体作画的方式,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拓”(“拓”ta),水面做好画后轻轻覆盖纸或者丝巾等,再将纸、丝巾小心抽离,水上画作就会凝固(拓)于纸、丝巾上……这项传统手工艺术就是土耳其大理石纹水拓画,又称“湿拓”。

  而就是这样一门流传了上千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古老艺术形式,据传却是源自中国新疆。尤为巧合的是,千年之前由中国传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千年之后却由一名西安女孩潜心研学、将其从土耳其带回了“丝路起点”中国西安。这不仅仅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同时也印证着“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之文化交流的无穷魅力。

  远嫁土耳其 意外与湿拓结缘

  李昕桐,陕西西安的女孩。2007年为爱远嫁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到土耳其之前,她是一位独立的职业女性,一直从事着高科技行业,应该说与艺术毫无关系。但嫁到土耳其后,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不得不在家里当起了“全职太太”,就在颇为迷茫时,她无意间看到了当地电视里播放介绍湿拓画的节目,从此深深地吸引了她。据李昕桐讲,为了丰富当地群众业余生活,当地政府非常支持各类艺术的传承学习,并在各地社区开设了免费的湿拓、陶瓷、雕塑等艺术课程。她也在离家最近的社区艺术中心报班学习湿拓,从此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

  千年湿拓艺术 可能发源于中国

  李昕桐说:“湿拓画是因为在水上作画,作好画以后把纸轻轻地铺在水面上,再把纸轻轻地拎出来,然后水面上的画就会转移到了纸上,这个过程就是‘拓’。那么是什么让这些颜料浮在水面上呢?其实,在作画前要在‘水’里调入了一种海藻淀粉的液体,这样会使水比自来水变得更为粘稠,这种‘水’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如果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甚至不同地方的水,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都是要经过画师多年的经验去判断。而这门工艺最大的法宝就是向颜料中加入了牛胆汁,牛胆汁产生表面张力,颜料就可以浮在水面上,如果没有牛胆汁颜料就会沉人水中,并且牛胆汁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保持颜料彼此分离,防止混合。”湿拓最早被用做《古兰经》封面的纹理布面,十四世纪经丝绸之路穿越伊朗带到安纳托利亚,流传到了土耳其并在土耳其发扬光大,2014年11月27日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憾的是湿拓在中国已经失传。

  “通过湿拓历史背景了解,湿拓在奥斯曼时期就已传入土耳其,但实际历史或许能追溯到公元8-9世纪甚至更早,我和我的老师ErolCaglar(湿拓艺术家,毕业于伊斯坦布尔大学奥斯曼帝国历史硕士)都认为湿拓这项传统的手工艺术很有可能发源于中国西北新疆一带,而中国在公元前1500年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土耳其的纸上装饰艺术类就来自维吾尔族地区。”李昕桐说。

  深造7年出师 成为华裔第一人

  在社区学习期间,李昕桐又跟随水平更高的老师刻苦深造学习,在学习的第7年终于获得ErolCaglar大师所颁发的业界唯一资质——出师证,成为他的正式传承人。ErolCaglar大师一辈子教了2500名学徒,只颁发了15张出师证,李昕桐是第15个获此殊荣的人,也是湿拓唯一非土耳其籍传承者。

  至今,李昕桐学习湿拓艺术快10年时间。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李昕桐一直奔赴于中土两国之间从事着文化艺术交流工作,极力传承和发扬湿拓艺术,致力将传承千年的湿拓艺术带回家,让其重现昔日光彩。

  李昕桐说,2017年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就播放了她与中国钢琴王子、大提琴公主一起表演的音乐湿拓画视听盛宴,赢得亿万观众喜爱。今年5月,她还参加了《出彩中国人》,表演了“魔幻”般的湿拓技艺。并且在《出彩中国人》播出前,还得到了《陕西新闻联播》的关注。她说,真的没有想到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反映会如此热烈,每一期的重播我都会收到很多信息留言,很多观众都希望这门古老的湿拓艺术重回故乡之后能够在中国再次发扬光大。

  “对于目前中国唯一的湿拓艺术传承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丝绸之路’两国文化艺术传承的交流和责任,我很荣幸肩负此任,让湿拓艺术在中国焕发它应有的光彩。”李昕桐说。

  源于家乡情结 想先在西安设点

  目前,湿拓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爱好者关注,希望在国内也能学到原汁原味的古老湿拓艺术,并在国内传承发扬下去。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近年来李昕桐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开设了湿拓课程,并利用每次回国时间在国内各大城市表演传承这门湿拓艺术。

  李昕桐说:“现在中国的湿拓传承人极少,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了解湿拓艺术的魅力,能够学习并传承这门艺术。事实上,在国外很多中小学校都在开设这门课程,我也很希望中国的学校也能开设这类课程。目前,我们正计划在国内各地学校建立固定教学点,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爱好者都可以前来参加培训学习。”她表示,源于家乡情结,她希望第一个教学试点尽可能地落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 (文/高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