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5时许,在西安西华门十字,交警们执勤地点气温普遍达到46摄氏度。(资料图)

  西部网讯(记者 秦振 通讯员 唐宇琨)“预计15至16日受低涡切变的影响,陕西关中有阵雨或雷阵雨,陕南有小到中雨,南部局地大到暴雨。”今天(7月14日),在接受西部网记者采访时,陕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明说到。据他介绍,未来两天全省持续多日的罕见高温天气将短暂缓解,但关中仍将维持35度以上高温,加之空气湿度较大,陕西将出现闷热的“桑拿天”。

  “降水”没有带来明显降温 体感气温较实际更高

  “17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北抬并控制陕西,陕北南部、关中、陕南将再次出现新一波高温闷热天气,广大群众要有做好防暑降温持久战准备。同时,一般在午后到傍晚时段,由于大气能量汇聚迅速,伴随能量的快速聚合及释放,极易出现雷暴、大风、冰雹及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也是民众需要防范的重点。”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明说道。

  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市民朋友叫苦不迭,“西安的真实温度肯定超过气象局预报的温度,温度计的温度都超过45度了!。”“气象局不敢将真实温度公诸于众!”“地面温度都超过50多度了,爆表了!”诸如此类信息在网络上比比皆是,为此,李明也作出解释。

  李明告诉记者,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地表温度,就是地面的温度。太阳的热能被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对地面的温度进行测量后得到的温度就是地表温度。”李明解释道。

  李明表示,地表温度还会由所处地点环境而有所不同。太阳的热能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部分使空气增热的作用极小,因此会导致地表温度都会高于气温。

  “体感温度则是指人通过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受衣服颜色、温度、湿度、风和太阳辐射等影响。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人们的体感温度往往与实际气温感觉上不一样。”李明说到。

  气象“冷暖程度”较复杂 “湿度”大更感闷热

  值得注意的是,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

  李明表示,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例如在气温30度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李明说到。

  7月以来高温为陕西“有史”第一高 17个气象站破极值

  针对近期高温天气过程,陕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蔡新玲对此分析。她指出,7月以来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7月1至12日共出现10个高温(≥35度)日,全省96站中89站出现35度以上高温天气,先后有529站次高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高温站次第一高值年。40度以上高温有70站次,亦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高值年。

  据气象资料显示,7月7日至12日陕西出现强区域性高温过程,综合强度是1961年以来第14位。其中35度以上高温371站次,40度以上高温70站次。此次高温过程范围广、强度大,从7月8日开始全省连续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

  其中,8日、9日、10日、11日、12日40度以上高温站数分别达1、5、17、27、19站。有17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关中西部和陕北西部。

  “但与2010年以来的区域性高温过程比较,此次过程的综合强度不及2016年8月11日至8月24日、2015年7月24日至8月2日、2014年7月26日至8月5日三次过程强度。”蔡新玲告诉记者。

  明后陕西多地有雨 “闷热”成为关键词

  天气预报:14日晚到15日:陕北多云间晴天,关中多云间阴天,部分地方有阵雨或雷阵雨,陕南阴天,陕南大部有小雨,东部有中雨,局地有大到暴雨。

  16日:陕北多云间晴天,陕北南部部分地方有阵雨或雷阵雨,关中多云间阴天,大部分地方有阵雨或雷阵雨,陕南阴天,西部有小雨,东部小到中雨,局地大雨。

  17日:全省多云间阴天,陕北南部、关中、陕南部分地方有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