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出摊时,李冬梅试着吆喝,壮着胆子喊了几句,很快有些不好意思。“好丢人”,那是去年冬天的事,天冷得厉害,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7点半,她守了一天,卖了18元。
丈夫去世 养家重担挑肩头
她从来没有这么怯场过。13岁那年,宝鸡老家遭遇了洪灾,城里的秦腔剧团来赈灾慰问,看着戏台上扮花脸的演员,她蠢蠢欲动,“我也要唱戏。”
她偷偷跑到戏台后面,将演员的行头穿在身上,有模有样地唱起了《三滴血——虎口缘》。这一唱,立刻轰动了。一向反对她的爷爷,默许了她的要求。
14岁那年,她进入了戏剧学院,学唱秦腔。
练身段、学扮相、吊嗓子,3年的学艺生涯,让李冬梅吃尽了苦头。“我们坐着卡车去农村演出,大冬天的,车厢里摆满了戏箱,我们就坐在箱子上。”
苦尽甘来,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陕西一家剧团,成为了专业的秦腔演员。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李冬梅学的是小旦,她逐渐在台上崭露头角,琢磨出自己成熟的风格和魅力。她喜欢这个角色,也享受在舞台上一招一式间带来的掌声、喝彩声。
2001年,李冬梅嫁到了西安。彼时,剧团的收入每月不到2000元,她决定辞职,“当时我家的经济状况好一点,我就靠朋友们介绍,接一些私活。”
更大的变故发生在2015年3月,丈夫出了意外,抢救3天后去世。
正在泾阳演出的李冬梅赶紧回到西安,“我整个人都崩溃了,在医院里住了好久,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丈夫去世,维持家庭、抚养儿子的任务,交到了李冬梅手里。
自食其力 唱戏演出已成梦想
“仅靠每个月几千元的演出收入,我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够。”2016年冬天,她在西安建设路新旅城小区门口租了一个房子,卖米面油和饮料。除了需要起早贪黑的操劳,李冬梅接受不了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一个整天在舞台上,习惯了靠艺术挣钱的人,突然间到了大马路上,我觉得很丢人。”但是养家的任务容不得她作太多考虑,也容不得她顾忌面子。米面油生意不好,她便开始寻思着卖早点。
李冬梅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早点主要卖豆腐脑、豆浆和菜夹饼,她长得漂亮,人也热情,生意蛮不错。身边的朋友们想接济她,被她拒绝了,“我不想麻烦别人,也不需要帮助,这样自食其力很好。”现在,39岁的李冬梅已经习惯了这种身份的转变,在她看来,她只是将人生的舞台,从台上搬到了台下。
偶尔有演出时,她就叫来老家的表哥,帮忙照看一下。唯一让她悲观的是,演出越来越少,前几年,几乎每周都有两三场,而现在,一个月只有一两场。最近的一次演出,她去了榆林神木县一个农村,来回3天,辗转了好几个村子,挣了1000元。“唱戏的人比听戏的人都多。”李冬梅向记者看了她当时演出时的一段视频,“台上的演员、跑龙套的跟班、乐队的老师有四五十人,而台下只有6个观众,都是老年人。”
只是,偶尔听到路边有人唱戏时,李冬梅仍会不由得停下来听听;回家做饭时,心情好了就一个人在家唱几句,“但这一切都是梦想了。”
本报记者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