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沿西太路一直往南,到长安区滦镇街办西留堡村。遮天盖地的雾霾中,“百年老油坊”几个字,仍很醒目。这里算是新址,3年前从沣峪口搬过来的。白墙灰瓦,有点徽式建筑的风格。

  榨油作坊最怕涝最怕火

  “榨油作坊最怕涝,最怕火,”40岁的高飞,站在被烧过的厂房中,有些无奈,“怕啥来啥。”

  起火的厂房,100多平米,是最主要的榨油车间。外墙和内部陈列均按照沣峪口老址的原型复原,其榨油方法仍是沿袭从清朝传承下来的工艺——事实上,“纯手工”一直是这间老作坊对外最响亮的名片。

  14米长的油梁,被烧得漆黑,房顶的木椽、梁、瓦都被损坏。在高飞的记忆中,这是油坊第一次起火,“屋子里的榨油设备,一部分是复制品,一部分是老物件,虽说这些设备向来就是损耗品,但被火烧了,还是有些可惜。”

  火灾发生在11月17日凌晨2点左右,当时,高飞一家和榨油工人正在院子里睡觉。“等我们发现时,火已经冒得很高了,”高飞叫醒家人,打119报警,“就听着呼呼的声音,火着了呼呼的声音大得很,扑救都来不及。”

  随后赶来的消防队员,用了一个多小时将火扑灭。

  起火的原因,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高飞说,油坊的防火工作一直很到位,进入院子时,有明显的提示牌,禁止抽烟。

  此外,厂房外面,摆了一排大水缸,满满的都盛着水。“事发当天中午,来了一个几十个人的游学团,进入厂房参观,可能是人太多了,我们的工人没有看好。”

  想找些旧木料和旧瓦重建

  2008年,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高让让说,申遗成功后,政府每年补贴3000多元,老油坊的名气也更大了。陆续有媒体来报道,开车赶来油坊买油的人越来越多,时不时还有游客来参观。

  油坊院子里还有古代石猴一尊。每年做油时,高氏父子还延续着“敬龙王”、“拜石猴”的传统风俗。

  这场大火,让油坊受到了重创。难过之余,高氏父子想的最多的,仍然是尽快开工,“从清光绪年间创建到现在,130多年了,有记录的火灾,只有3次,不管怎样,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手工榨油的技艺肯定会继续传承下去。”

  从昨天上午开始,工匠已经着手对起火的厂房进行修缮。高飞说,因为厂房使用的木椽、木梁都是旧木料,多为槐木、杨木和松木,现在要找起来很困难。此外,他还想通过媒体找一些旧砖旧瓦,“现在新烧的瓦太贵了,我想买一些旧的布瓦,一来是便宜,二来布瓦的结构可以有利于防水。”

  如果你有相关的资源,可拨打本报965369新闻热线联系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这间百年老油坊能尽快恢复开工。

  本报记者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