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从未有一条高速铁路受到如此大的社会关注,西成高铁即将通车的话题不断延伸探讨,从满怀期待到渐生忧虑,西成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变化,更多的或许是对思维方式的冲击。

  伴随“西成高铁”出现的热词是“虹吸效应”。担心高速铁路会从快速通道变成虹吸管,一边倒地吸引走陕西的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和项目,加速优质生产要素外流,抽离区域发展动力。这种担心不仅出现在陕南的汉中、安康两地,在西安也有类似的观点。高铁究竟是“送福利”,还是“狼来了”,是对我们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一次挑战。

  [一、“虹吸效应”是杞人忧天]

  虹吸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指利用水柱压力差,将高端水位的水,通过一根或多根装满水的管子,把水导流到低水位来。比如用一根充满水的皮管给鱼缸换水,这个物理学原理也称作虹吸现象。这一原理被借用到区域经济领域,就被引申为一个强势区域对弱势区域资源的压倒性吸附。

  但虹吸效应并不适用于经济领域,也不能解释区域经济的真实情况。首先,虹吸原理是一种单向流动现象,即水只能从高处导流到低处,从甲方流向乙方,直到彻底抽空。而在区域经济板块之间,无论规模实力多么悬殊,都不可能出现人才、资金、技术、企业等要素一边倒的单向流动。因为很多资源要素是不可移动的,比如土地、矿产、文化和常住居民,以及依附其上的投资、企业、人才、服务等,这些要素不仅很难被虹吸抽走,反而会吸附相关资源集聚。

  其次,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要素永远是双向流动的,即回流与扩散同时发生、交叉进行。比如,经济弱势地区的人才、资金会向强势地区流动,而强势地区的投资、企业也会向弱势地区转移扩散寻找空间。这就可以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的虹吸效应被讨论了多年,可河北省GDP还是稳稳地迈上了3万亿元门槛,甚至超过北京市,进入全国省区经济第一梯队。

  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从来都不存在单向的虹吸效应,要素的回流扩散始终是双向的,不同区域之间的供给与需求也是多向交叉的。所谓“高铁一通,人钱跑路”,只是杞人忧天。

  [二、“高铁忧虑”是叶公好龙]

  所谓“高铁忧虑”主要表现在:期待西成高铁开通的同时,又担心产业要素外流、外来业态冲击,特别是陕南地区,既担心人财物外流,又担心地缘位置被边缘化、通道化。这种纠结的态度真可谓“叶公好龙”。

  其实,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是否外流,并不取决于高铁是否过境。换句话说,即便没有高铁、没有高速、没有机场,人才、资金外流还是无法阻挡,挡住的只会是外部人才、资金的进入。高铁看似加速了本地要素外流,实则也加速了外部要素的回流,在舍与得之间寻求价值平衡,本身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

  担心高铁过境会影响到陕南的地缘位置,更是典型的“城墙思维”。地缘位置的重要程度,既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又不完全取决于交通条件。对比近年来汉中、安康两市的情况,安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汉中,主要就得益于成为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具备了外引内联的良好基础条件。因此,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交通条件,只会进一步提升陕南的区位优势,西成高铁开通将极大改善汉中相对安康的交通区位劣势,真正成为西安、成都两大经济板块的扩散交集区。

  而东部的一些地区,局部区位条件并不理想,但经济地位却不容忽视。比如,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以地处浙江省腹地山区、长三角边缘的地理位置,实现了1000多亿元的生产总值,与汉中一个地级市相当,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因此,区域经济是否被边缘化、通道化,又不完全取决于交通区位条件,关键在于与周边经济区的融通程度。简单地说,地位靠作为,不是靠给予。

  对西安而言,更不必纠结这个问题。在西成高铁之前,西安已经实现了高铁直通北京、郑州、太原,4小时多可直达北京,不仅没有导致西安的大量人才、资金、企业外流,还吸引了京东、吉利等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项目落地。因此,更完善的高铁网络只会更加强化西安的西北地区经济核心区的地缘位置。

  [三、借力高铁突破城墙]

  这些关于高铁的担心和忧虑,是区域发展“城墙思维”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对自身特点优势认知不够,缺乏发展自信;另一方面,对趋势变化把握不足,固守格局疏于变通。这也是长期制约陕西、制约西安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条高铁开通,将带来很多未知的可能,没有谁能精算出盈亏变化。但最关键的是,变化中会产生很多新的空间,需要去发现、培育和建设,这就是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至于挑战,将更多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站在怎样的高度和角度,去看待高铁可能引发的变化趋势和机会空间。

  借力西成高铁开通,陕西至少要突破三道“城墙”:一是突破自我限定城墙,立足全国理性认知自身特点和优势;二是突破区域限定城墙,立足市场适应要素流动趋势;三是突破资源限定城墙,立足合作主动融通周边,分享资源,共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