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山。蓝剑摄
翠华山山崩遗址区。张宗琨摄
南太白冰斗湖,第四纪冰川遗迹。(本版图片均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供图)
本报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孟珂
“继续加强标识系统建设,如标识牌上可增加二维码,方便游客利用手机扫描获取相关信息。”
“进一步探索科普宣传方式,景区可以设置地质公园角,放置矿物、岩石等小标本。”
“继续完善数据库系统建设,地质遗迹查询机上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位专家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华清宫景区、朱雀景区、翠华山景区实地考察时,对公园建设提出了这样的初步建议。
此次考察旨在对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第二次再评估。两位专家将撰写考察材料,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评估的最终结果将于2018年3月正式揭晓。
如何跻身世界地质公园
2004年,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27家世界地质公园,它们分布在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5家在中国。秦岭终南山走向“世界级”始于2006年。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西安市政府整合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旅游资源,开始以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的名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2009年,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地考察评审,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
“之所以能够跻身‘世界级’,源于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国际意义。”西安市国土资源局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建平说。
据了解,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1074.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5个主类22个亚类的地质遗迹,其中以秦岭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等最具代表性。园区可分为翠华山山崩地貌园区、骊山裂谷地垒构造园区、冰晶顶韧性剪切带与构造混合岩化园区、玉山岛弧型花岗岩峰岭地貌园区、南太白板块碰撞缝合带与第四纪冰川园区、黑河和沣峪科考路线等。
杨建平举例说,翠华山山崩遗迹规模居世界第三,单个崩石体积居世界第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形态之完整属国内外罕见;太白山没有现代冰川掩盖,其第四纪冰川地貌暴露较为完整,对研究中国乃至东亚第四纪古气候演变和冰川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的一员,使得秦岭终南山站上了世界舞台,得以与其他世界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科普及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交流。”从申报伊始即参与地质公园相关工作的杨建平说,“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上对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经营理念,比如开展研学旅行,实行部分公园景区免票等。”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地质公园的身份并非终身制。每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对公园进行评估检查,授予“绿牌”“黄牌”或“红牌”,表示“通过检查”“暂时保留成员资格”或“从网络中除名”。
2013年,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首次接受再评估,获得“绿牌”。当时,联合国专家也对公园建设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提高公园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辨识度、改进科普宣传方式、探索创新型旅游、重视社区参与等。
此后4年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围绕这些建议,全面进行改进。比如,在提高辨识度方面,公园范围内统一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标识,组织地质专家对园内地质遗迹点进行重新定位、翻译,更新包括标识牌、宣传折页等在内的地质遗迹解说系统。在改进科普方式方面,公园建立秦岭青少年儿童营地和秦岭自然学校,并将它们作为研学旅行基地,陆续接待了国内20多个省市及韩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共计15万余名青少年。
去世界地质公园都看啥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翠华山、南五台、华清宫、朱雀、太平、王顺山、黑河、蓝田猿人遗址等8大景区。
作为地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岳大鹏曾多次到翠华山景区考察。每一次,他都会被翠华山的山崩景观所震撼。山体崩塌后形成的残峰断崖、河流被崩塌石块堵塞形成的堰塞湖、巨石相互堆叠而成的石海和相互碰撞积压留下的幽深石洞……共同构成翠华山独有的山崩景观。
花岗岩广泛分布的翠华山、王顺山、南五台等景区,山脊巍峨险峻,峰岭千姿百态。在朱雀景区,攀登冰晶顶的步道旁,漫山巨石犹如石海。
太平景区高低悬殊,多瀑布、急流和险滩,仅黄羊坝一带就能看到大小瀑布10余处。在黑河景区太白山主峰拔仙台附近,一片片冰蚀湖被称作“高山明珠”。据了解,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水文地质遗迹包括瀑布100余处、天然湖泊5处、潭100余处、温泉3处。
穿梭于山水之间,景区的标识牌不时映入眼帘。其上对地质构造、地貌形态背景知识的解读提醒游客,这些景观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模样,源自漫长岁月里大自然的风化侵蚀和造山运动的“雕塑”。每块岩石、每个湖泊都诉说着地球久远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我就到翠华山、骊山游玩过,现在才知道这些景区有这么多罕见的地质遗迹。所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地球漫长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在翠华山景区内一处标有“世界崩石之最”的巨石旁,一位大学生感慨地说。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秦岭脚下就有蓝田猿人繁衍生息。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于公王岭,化石年龄为115万年。今天,蓝田猿人遗址纪念馆就伫立在公王岭的山腰上,馆内竖立着刻有“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的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陈列着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片和石球等200多件旧石器。
世界地质公园如何发展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数亿年乃至数十亿年长期雕琢不可再得的珍品,一旦毁坏就永远不可再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国伟说。对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而言,第一要务是保护其特有的地质遗迹。
杨建平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其中记录了公园现有411个地质遗迹保护点的详细信息。这份名录由杨建平所在的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团队编写。
杨建平介绍,在认定地质遗迹保护点之外,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工作包括:完成了《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和《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在华清宫景区、翠华山景区建立了自动化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开展了地质灾害预报工作;对车辆、人流、重要区域实时监测。
“秦岭终南山的品牌已经建立,但其品牌效应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杨建平说。
“进一步突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在科普宣传的内容深度和方式创新上下功夫,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岳大鹏说,“很多人都有探索地球奥秘的渴望,但往往由于科普方式不够生动,人们难以将书本知识和眼前的景观结合起来。”
岳大鹏建议,景区经营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应进一步挖掘公园的科学和文化积淀,并以信息化手段将这些信息存储在“云端”。“未来,游客进入景区,也许只需用手机对岩石、植被等进行拍照上传,就能获取准确的地学知识解读。”岳大鹏说。
杨建平认为,就目前而言,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发展和秦岭的严格保护之间尚存在一定矛盾。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在保护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6个月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第二次再评估的正式授牌。对于获得一面“绿牌”,杨建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