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荣家沟村的稻田。 本报记者 杜瑶摄

  蓝田县荣家沟村的村民在插秧。(蓝田县焦岱镇工作人员 康海峰供图)

  本报记者 杜瑶

  “农历二三月平整秧地,秧田里撒种培育秧苗,不间断地浇水待秧苗长大,秧苗间隔有序插进稻田,除草除虫进行田间管理,一直到抽穗收割。”徐小青每天都在这片稻田里劳作,说起水稻的种植过程,他再熟悉不过。如今,眼前这3亩多稻田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绿油油的光亮,徐小青的眼中闪烁着喜悦。

  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的清北村,徐小青家里的这片稻田是秦岭北麓恢复水田的缩影,他本人也见证了家乡水田从多到少、从少到美的全过程。

  据了解,在西安市2016年新增千亿斤粮食水田恢复试点建设项目中,长安区水田恢复建设地点在王莽街道的清水头村、稻地江村,计划建设水田面积1113亩。现在,清水头村、稻地江村已恢复水田面积800余亩,其中稻田450亩,荷田350余亩。

  记忆中的秦岭北麓水田

  挽起裤腿、踏进水田,徐小青已经习惯、甚至离不开这样的生活。背靠着秦岭山脉,清北村的这片土地承载着徐小青的童年记忆和浓浓乡愁。“我打从会走路起就在水田里玩,离家在外打工时,想念着的还是这片水田。”徐小青说。

  在徐小青的记忆里,村里的水田不像南方的水田那样有很高的落差,但每个地块之间也有地势差别。那时候,水源源不断地流进高低错落的水田里,每到端午节前后乡亲们就忙活起来。“要是能帮家人和乡亲们插秧、提秧子,小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徐小青说。等稻穗垂下,看到片片金黄的稻田、粒粒饱满的穗头时,人们就可以开始用镰刀一束一束割下稻穗,再捆扎起来。徐小青说,收割后的稻田才是孩子们的乐园,女孩提着小竹篮去稻田里捡拾稻穗,男孩在稻田里尽情奔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援农说,渭河在陕西关中自西向东穿越而过,陕西秦岭北麓紧邻渭河。由于秦岭北麓相对于关中及陕西北部降水量较多,且多为山区,所以,秦岭北麓与渭河间水量也相对充足。这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沿南山支流川原地及渭河沿岸的田地能够实现自流灌溉。自然,生活在渭河沿岸滩地及南山北麓沟谷地的人们,养成了长期种植水稻的习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虽然是关中人,但在水田边长大,徐小青就喜欢吃米饭。走进清北村村口,大路边的小摊上,莲蓬、荷叶、大米制成的小吃随处可见。与徐小青同村的徐新黎今年已经62岁,在进村的路上见到他时,他正忙完荷田里的活,两脚还都是泥。“自己种了大半辈子水田,对这地有感情。如今,我和老伴儿还种着6亩地,有4亩都是荷田。要不是这么多年在水里走,怎能一眼就看出莲菜的公母?”他笑着说,“我们脚下这水泥路,以前可都是水田,现在的水田的确少了。”

  很多人不知道秦岭北麓这一带盛产大米,而且还是优质的“桂花球”大米。陕西居于南北方中部偏北,相同作物生育期也呈现出居中特性。但是,秦岭北麓相对于南方地区而言,光照时间长、温差大等条件均有利于大米营养物质积累,所以品质和口感很不错。长安区王莽街道办工作人员马亮说,经典小品《换大米》的素材就取自长安区,稻地江村的村名也是因这个地方种水稻历史悠久而得名。

  秦岭北麓水田咋减少了

  “九孔贡莲是九间房镇的传统产业,后来河道水位下降,莲菜种植基本消失了。”蓝田县九间房镇党委书记高健说。

  “我们这儿,以前是大片的水田,后来水田面积大幅减少,四五年前才逐渐恢复起来。”西安市长安区稻地江村的村支书杨建安说。

  “桂花球”“清水莲藕”等一些响当当的农作物品种,曾经是一代人难忘的回忆。57岁的杨建安至今还记得自己蹲在河边一碗碗舀水的场景,是大峪河、小峪河滋养了村里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村民。后来,水少了,河床抬高了,水田也越来越少。杨建安说:“作物好,就是因为水好啊!我们在秦岭脚下,靠的就是这里的水和土地,我们怀念曾经的水田,想念那流淌的河水。”

  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是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千百年来,秦岭北麓的渭河及南山支流沿岸的人们有种植水稻、莲菜以及其他水田作物的习惯。“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工业、农业用水迅猛增长,区域降水又不断减少。为解决对水的需求,我们建蓄水、调水和引水工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但资源型缺水的现实仍导致关中‘地下水漏斗’的出现,秦岭北麓及渭河地区原来相对的‘丰水区’,出现了地下水快速下降的情况。”李援农说。

  地下水下降势必带来其他问题出现,如原有明水或地下水浅埋区逐渐减少、灌溉用水成本不断提高、地面水体减少甚至消失、生态安全遭到破坏等。可以说,治水兴水对陕西地区发展的意义重大。按照柔性治水的理念、系统治水的思维,不断完善关中水系规划,真正去涵养水、聚集水、用好水,才能让更多的地方依水得利、更多的人因水受益。

  “坦白讲,种水田不仅费人工,而且还有较高的用水成本,一年到头赚不了啥钱。无论是插秧,还是日常的田间管理都是费工的活儿,因此村里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徐小青说,“水少了,人也走了,一些水田变成旱地,一些还撂荒了。”

  水留不住,田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窘境在大大小小的村庄里出现。生态与治水,治水与致富,彼此间的关系在一块块水田的变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8月2日,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调研河长制工作时强调,生态治水要统筹推进,要全力推进昆明池、渼陂湖等湖库建设,大面积恢复秦岭北麓水田,使水文化、历史文化与水生态、自然生态相得益彰。

  恢复后的秦岭北麓水田

  “看,白鹭!”蓝田县焦岱镇党委副书记夏建良,指着在田间飞起的几只白鹭急忙说。

  在焦岱镇荣家沟村,夏建良和村支书徐恩利欣喜地望着眼前这片450亩的稻田。“在村里当支书15年,终于把白鹭又找回来了。水来了,生态好了,鸟自然要回来。”徐恩利说,“当初,我们先给这片废弃的河滩地、沙石地覆盖上土,再在地块间修建土渠,截流部分岱峪河的水,实现自流灌溉,就恢复成了眼前这片稻田。”

  徐恩利说的这片稻田,在107省道以西,延伸至与长安区交界的卫寨村,从今年年初着手恢复至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蓝田县普化镇已修建水田350亩,九间房镇千亩荷塘项目完成一期300亩示范田建设。高健说,九间房镇计划利用流峪河、灞河的水资源建成石坎水田1000亩,如今已投资190多万元,新建引水堤坝1座、埋设管道600米。

  2018年计划新修1座引水堰坝、修复1座引水堰坝、新建灌溉渠道28.384公里、新建田间道路9.15公里……这些数据,蓝田县水务局工作人员记得清清楚楚。“明年,蓝田县将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036亩,其中水田1946亩。水田对促进区域水环境改善意义重大,让稻鱼共生、稻荷交相辉映才是最好的生态。”夏建良说。

  西安市水务局农水处工作人员党娟介绍,2016年7月18日,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水利厅下达2016年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水田恢复试点建设计划,总投资700万元,项目涉及长安区、鄠邑区,两地均投资350万元。长安区的水田恢复项目将新修40厘米×40厘米矩形浆砌石渠道4.2公里,新打机井4眼,铺设低压暗管2.419公里,新修田间道路1.3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计划任务的70%。如今,清水头村恢复的荷田已经成了村里孩子的乐园。采访中,记者在清水头村的荷田边遇见了11岁的徐泽鹏,他正和小伙伴们捉黄鳝、泥鳅、小螃蟹,十分快乐。

  “此外,西安市鄠邑区的水田恢复建设项目在玉蝉镇曲抱村,计划建设水田面积232.4亩。目前,已新打机井3眼,修建田间混凝土道路1.535公里,梯形排水渠已完成回填土方1400立方米,土地平整200余亩。”党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