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辉作为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在临近城区的杜赵村为贫困户修建了统一户型的农村民居。史军辉作为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在临近城区的杜赵村为贫困户修建了统一户型的农村民居。

  2016年起,陕西正式启动“万企帮万村”活动助力陕西脱贫攻坚工作。一年来,在全省民主党派和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下,脱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总结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好做法,讲好民企帮扶故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西部网记者跟随陕西省委统战部一起深入8个区县,了解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优秀事例,促进“万企帮万村”走向深入。

  西部网讯(记者 刘望)“在扶贫问题上,以前我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深入的思考过,2010年以后我们开始深入思考民企在扶贫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帮贫困户一把。”史贵禄对记者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知那里的父老乡亲需要什么。”而在陕西,进行深度扶贫的大型民营企业,还不只荣民控股这一家。

  办教育建医院 沙漠边缘的群众不再躲避沙漠

  80年代初,史贵禄的家乡定边县坐落于毛乌素沙漠的延伸段,那里有多个贫困乡镇,还流传着“飞沙走石家无粮 人老辈辈土坯房”的顺口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80年代,我离开条件贫瘠的家乡出来创业,到2000年的时候再回到家乡,我发现二十年间,乡亲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起色,那时候我就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史贵禄说。

  帮扶贫困户容易,可要帮扶三个贫困乡又该如何下手?“最开始的想法就是让有能力的人远离贫困,让无法离开那里的人生活条件稍稍好一些。”史贵禄开始在当地兴办教育、建设医院,以期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通过医疗减缓老一辈的痛苦。史贵禄的扶贫从免费入学和免费就医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拉电线、修柏油路、治沙造地、节水灌溉……16年来,荣民控股向定边县海子梁乡投入了1.5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截至2016年,当地群众的生活已经从“避沙而徙半农半牧”变成了人均收入8万元的富裕水平。而荣民控股帮扶的另外两个乡人均收入也达到了2.6万元。史贵禄说,最近两年,他们又新增了2个贫困乡的帮扶,在这两个乡,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

  扶贫不光要经济扶贫 还要适当保留贫困群众的文化

  陕西另一家民营企业宝鸡市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扶贫与荣民集团有着相似之处。2005年,宝鸡提出了“突破西山”的思路,对宝鸡西山地区进行扶贫开发建设,此时的史军辉作为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就参与到了扶贫过程中,他在临近城区的杜赵村修建了统一户型的农村民居,将130公里外山区内部的群众安置在了这里。

  除了把当地贫困群众家庭迁出来,把当地群众的独特文化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也成了史军辉的心愿。史军辉利用旗下旅游公司的资源,对西山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和保护。“我们邀请专家学者考察研究、挖掘整理西山文化故事,并对西山酒歌、刁鼓、血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史军辉说,当地老艺人对西山民俗文化进行了常态化表演,为当地特色文化走出来提供了条件。

  在外人看来,部分民营企业家草根出身,了解农村现状,因而他们能够怀揣着朴素的感情去反哺生养他的乡村,为农村脱贫下真功夫付出真感情。目前,史军辉的公司吸纳农民工就业4420人,安置下岗职工836人、残疾人306名,扶贫公益事业的投入1.16亿元。史军辉谈及下一阶段的打算时说:“一人富不叫富,全村富了才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