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帮奶奶穿针做针线活儿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时,她才7岁。如今,她15岁,能手脚麻利地洗衣做饭干农活,各种奖杯奖状摞了一抽屉。时光飞逝,这样扛起家庭重担,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已经过了8年。她叫徐丹,凤翔县铁黄塬村人,现在该县南指挥镇上读初三。今年元旦期间,在徐丹家里,这个15岁的女孩儿告诉记者,如果可能的话,她真想偷个懒不长大。
8年里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2008年,徐丹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母亲也在不久后改嫁,爷爷奶奶受此打击病倒在床,7岁的徐丹从那时起便承担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徐丹的奶奶赵琴让说,那段时间自己心理压力特别大,觉得天都塌了,两位老人在床上病得起不来,小小年纪徐丹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要上学、要帮爷爷奶奶煎药做饭,还要宽慰老人让他们振作起来,年幼的徐丹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个子小够不上锅台,做饭时就踩着个小板凳;力气小衣服洗不干净,徐丹就一点一点地拧;看到爷爷奶奶在抹眼泪,徐丹还会拉着老人的手说,“你们就当爸爸去打工了,以后我照顾你们,别害怕”。
就这样,这个两老一少组成的家在风雨飘摇中坚持了8年。
最大心愿希望爷爷奶奶长命百岁
徐丹念初三了,学习任务更紧更重,每天早上6点10分就要出门赶往离家约七八公里远的学校上早自习。乡下的路崎岖狭窄,没有路灯,两边几乎都是田地,徐丹就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每天在黑暗里往返于这条路上。
“村里的小孩没有念初三的,都走得迟,她连个伴也没有。按理说这么黑的路应该有人接送,可她爷爷自从这两年因为脑梗住了几回医院后,没法骑自行车送她了。”徐丹的奶奶说,每天晚上她站在村口等徐丹回来,看着人家小孩都有父母接送,就难受得要哭一场。反倒是徐丹安慰她,没事,我胆子大。
因为深知自己家的情况特殊,“没事”“我可以”“我不要”就成了徐丹的口头禅。
一家三口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每个月总共不到500元的低保补助和养老保险金。徐丹的奶奶说,现在政策好,徐丹上学不要钱,资料费学校也给减免,家里吃的菜可以自己种,一个月不到500元,只要不生病日子也还过得下去。唯一让她觉得歉疚的是,徐丹长这么大,从来没拥有过自己的零花钱,也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穿的衣服都是别人给的。
“有一次她说学校门口卖的油炸馍闻着很香,同学们都买,我给她2元钱让她去买,她摇摇头硬是不要。”徐奶奶说,徐丹除了在家懂事坚强外,在学校也是品学兼优。
在徐丹的房间里记者看到,十几张奖状贴满了半边墙壁,柜子的抽屉里还装着满满当当的各样奖杯、荣誉证书。其中一个“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奖杯,是两年前凤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给她的,当年她才13岁,是该县甚至宝鸡市最小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面对这些荣誉,徐丹说,她不想要奖杯奖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能照顾爷爷奶奶长命百岁,能够一直陪伴她。
本报记者张晴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