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田木)今冬以来,关中地区频发长时间大规模雾霾天气,导致重霾易发和持续不散的原因都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专家们的解读分析。
1月4号晚上九点,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正在对当天采集的大气主要污染物进行成分分析。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高工刘随心:“这个就是我们在野外比方说在雾霾天气采集样品获得的污染物,本来我们用的是白颜色的滤纸来采集,采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变黑,这个量基本上跟我们每天呼吸的量比较相当。”
刘随心介绍,当把这个小小的污染物放到去年底以来,PM2.5在关中地区的时空分布图上来看,250以上的深色区域从最初的西安、咸阳等地逐渐散开,一直扩散到关中大部。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关中盆地地形地貌,以及污染物排放在增加、因受到二次污染物化学反应和新粒子的生成生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关中地区污染指数连续多天居高不下。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曹军骥:“从2016年12月28号开始,一直在累积,包括有些站点的空气质量指数都超过500,主要的原因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得静稳天气,再加上我们关中本地排放的污染物不停地增加。”
曹军骥分析,由于关中地区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较为封闭,南北宽100公里被秦岭和黄土高原包围,东西长300公里呈喇叭形开口,形成以西咸为中心的区域污染。只有西北风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其它风向都会导致污染物的局地累积,加重西安污染过程。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曹军骥:“关中的污染物我们现在认为主要的污染物还是煤燃烧的排放,这种单个煤炉、炉灶的排放量污染量非常大,排出各种污染物质。有数据显示,应该是清洁高效燃烧的煤利用方式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污染物排放。”
针对关中地区的独特情况,曹军骥认为应确立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污染整体治理思路,依靠科技进步,调整能源配置、产业结构、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逐步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