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省气象局近期组织专家对1961-2016年秦岭山区的积雪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56年来秦岭山区积雪显著减少,气温升高是最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积雪日数明显减少;积雪面积显著下降;积雪深度持续变浅;大范围稳定积雪变少;“太白积雪六月天”的盛景已难得一见。
数据:56年来
秦岭山区积雪显著减少
相关监测数据表明,1961-2016年,秦岭山区年积雪日数减少率1.2天/10年。1980-2016年,年高山积雪日数减少率7.1天/10年。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显示,2000至2016年,太白山1月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率9.8平方公里/10年。1961-2016年,秦岭地区冬半年最大积雪深度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减小率为0.1厘米/10年。1980-2016年,秦岭山区出现有5个或5个以上气象站高山积雪日数,连续大于等于60天的区域性稳定高山积雪过程仅有4次。近十多年来已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稳定积雪。
1980-2016年,眉县气象站7月观测到太白山高山积雪16次,太白气象站7月观测到高山积雪1次。眉县、太白两站37年间共观测到太白山高山积雪17次,表明“太白积雪六月天”盛景已难得一见(“六月天”指农历六月、公历7月)。
成因 :气温升高
造成秦岭山区积雪减少
气象数据统计显示,1961年-2016年秦岭山区冬半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上升率0.29℃/10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减少率9.4毫米/10年。冬季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上升率0.27℃/10年;冬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减少率0.49毫米/10年。气温升高是造成秦岭山区积雪减少的最主要原因,降水减少也是积雪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太白气象站冬半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累积雪深下降趋势明显,气温和累积雪深关系密切。华山积雪日数与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对策:引导公众
选择低碳环保生活方式
气象专家表示,高山积雪是天然的固体水库,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源,高山积雪融水对河流、溪流、湿地水量和水质都至关重要。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关中地区甚至整个中国中部地区竖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而秦岭积雪则有利于山间的生态平衡和山下农作物的生长,秦岭积雪减少将会影响生态的平衡和多样性。
专家建议,应加强低碳环保科普宣传,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约纸张,低碳出行,减缓气候变暖,进而减缓秦岭山区积雪减少速度,保护秦岭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多样性。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协调,针对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制定中长期人工增雨雪计划,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尽最大可能增加降水量,尤其是增加秦岭山区冬半年降水量,延缓秦岭山区积雪减少速度。
本报记者 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