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设立。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以航空制造产业为发展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在大西安国际化的征程中,航空产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舞台已然启帷。

  根据国务院批复,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地处西安航空基地的核心位置。未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将以发展民用航空产业为核心,按照国家赋予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三大功能,做强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与分销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维修服务、研发、加工制造等保税业务,定位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航空产业国际合作特区。

  作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功能区之一,为振兴民族航空工业战略实施而量身设计的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无论是对于产业高端化的引擎功能,还是航空工业加速内合外联的载体作用,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高端产业迈向产业高端的战略选择

  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是国际航空工业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西安,航空工业西飞公司从波音系列飞机零部件生产开始,首次参与到全球航空产业分工当中,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产业走向了国际合作之路。三十多年来,中国航空企业的国际合作,已实现了从最基础的“来料加工”,到“供应商承包”,再到“风险合作伙伴”的历史跨越,已逐步迈入进军世界市场的新时期。

  如今,以航空工业西飞为龙头,以西安航空基地为载体,陕西西安已占据了中国航空国际转包生产的半壁江山,成为了世界主要大中型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不可或缺的供应地。而航空国际合作,也成为陕西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西安海关统计数据,陕西省主要的航空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均集中在西安航空基地,年进出口额超过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占到80%。

  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的获批设立,让中国航空工业从国际合作最初开始的地方,迈向了走向全球市场的新征程。

  陕西航空产业总资产、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航空配套能力、研制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西安,以航空基地为核心,大厂、院所、学校、企业高度聚集,涵盖航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新型材料、维修培训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了我国唯一集飞机设计、研制、生产、试验为一体的独特航空产业生态,大规模国际合作能力业已具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集群式产业发展,为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那就是在一个具备相当产业基础的地方,依托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平台,吸引众多相关企业前来落脚,走出一条集群协作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在国际航空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且愈益成为国际合作型产业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走“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在西安航空基地的产业环境基础上建设综合保税区,完全契合国际航空优势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配套集群化角度,通过国际合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重要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吸纳、整合和培育产业资源,提升航空禀赋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航空产业高度集群化发展,推动大中型飞机研发基地建设,加速产业价值兑现进程。

  从经济外向化角度,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为载体,开辟了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发展空间,将极大地提升西安航空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水平,从而对陕西整体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发展等方面,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推动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从产业高端化角度,由于航空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将促进先进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扩散,带动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片产品,有力地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为振兴民族航空工业提供有力支撑。

  无论是从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占据航空分工制高点来看,还是就顺应航空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满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而言,在西安航空基地设立功能更全、开放度更高的综合保税区,都是实施产业振兴和推进区域发展的最佳选择。

  打造航空产业外向型经济特区

  纵观世界著名航空制造企业,尚无一项大型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是由一家公司完全独立完成。每一架大型飞机的诞生,都离不开占据科技前沿的创新成果、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纷繁的大小部件集成。

  航空制造业被公认为是典型的“国际合作工业”,国际大型航空企业不断对外转移零部件加工业务,在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利润的同时,不断吸纳国际先进的制造技术,从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全球航空制造业已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并愈益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根据国际惯例,航空制造业向外出售的产品中,出口方至少应向进口方转包生产不低于20%的零部件,即“补偿贸易额度”。按20%比率计算,未来二十年内,我国平均每年可获得的航空转包规模约为67亿美元;即使按10%保守估算,每年可获得的航空转包规模也将达到37.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来自次级供应商的转包份额。

  如此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势必会辐射到具有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的产业高聚集度地区。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是在紧密结合国际航空产业转移和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充分考虑航空产业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为推动实施国家航空战略而量身设计的,将为国际航空产业向西安转移营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和政策环境。

  对于入区航空企业来说,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依托“进口保税、出口退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特点,以及便利的人员出入境政策,将成为功能最全、开放度最高、要素流动和配置最便利的航空产业发展新型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重要载体。

  一方面,由于航空产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配套加工及流转较为普遍,综合保税区所具备的保税物流功能切合航空产业加工制造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便于产品的调拨和流转,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航空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涉及的关联企业多、结转环节多等特点,综合保税区能够大大提高通关效率和便利化程度,使关联企业在区内实现货物的快速流转和有效配置。

  此外,航空产业面临国内外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具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对外贸易、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多项功能,通过设立综合保税区能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组织体系,充分满足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中的综合需求。

  那么,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究竟能够使入区企业享受哪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呢?一家航空制造企业进入综合保税区,境外货物入区保税或免税;货物出区进入境内区外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境内区外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可以说,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从各个方面都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销售成本;如此之多的优惠政策,将为企业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部业务活动提供大量便利。在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助推西安航空产业的国际合作水平。

  大西安航空产业国际化有了新载体

  中共西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指出,加快国际化进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西安迈入新世纪以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城市理想。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是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历史交汇期、黄金机遇期、任务叠加期。而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西安,尤为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

  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有国际化的平台、集群化的产业、高端化的产品;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的获批,适逢其时。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为载体,将极大助推航空产业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推动航空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为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创新有机结合提供高起点平台,延伸区域上下游产业链,成为西安追赶超越产业支撑的强劲引擎。

  当前,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和航空产业基地,努力向产业中高端迈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是西安航空基地在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战役中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据测算,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建成后3至5年,预计将吸引近百家航空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入驻,提供近万个就业机会,达到10亿美元左右的年进出口规模,以及超过150亿元的年产值。航空产业技术和人才的高密集性特点也会产生扩散和示范效应,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功能先进、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开辟全新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