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刘玉芳到医院看丈夫,两人隔着无菌仓的玻璃,通过电话说话

  父亲得了白血病,生命垂危,怎么办?13岁的小强选择了给父亲捐骨髓。他说,爸爸只有一个,我不害怕。

  “我对不起孩子”

  西安唐都医院住院一部,44岁的刘玉芳提着做好的晚饭,急匆匆挤进电梯。“一天三顿饭,都得自己做,饭送到病区后,还得消毒。”昨天下午吃的是烩麻食,还炒了鸡蛋和菜花,“少油少盐,不能放调料。”

  刘玉芳是商洛洛南县董底村人,去年8月,44岁的丈夫董永安发高烧,打了一星期吊针,没效果。后来到西安唐都医院后,很快被确诊为白血病。最早开始是化疗。每次化疗结束,她和丈夫就返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来继续。“花了40多万,家里的积蓄全都空了,还借了好多债。”

  今年2月21日,董永安准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住进了无菌舱。这是一个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地方。巨大的落地玻璃,隔离出一间又一间病房,病房被称为“舱”,只有医护人员可以进入,每次都需要严格消毒和杀菌,家人是被隔离在舱外的。他们只能隔着玻璃,通过墙上的蓝色电话,和“舱”内的亲人说话。即便如此,连探视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每天两次,每次不得超过20分钟。

  “要不是我妻子和两个孩子,我早就不在了,我对不起孩子。”隔着玻璃,董永安通过电话,和记者说。让董永安内疚的,是因为“这个病,把一家人都牵连了进来”。

  “救爸爸是我应该做的”

  董永安有两个孩子,女儿20岁,西北大学英语系大二学生;儿子小强13岁,在商洛老家上初一。

  在决定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一家人曾希望通过中华骨髓库,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配型,争取最短时间内做移植,但是寻找的效果并不好。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最开始,董永安一口回绝:“我就是放弃治疗,也不能让孩子冒险救我。这绝对不行。”

  “爸爸,我可以的。”小强从商洛到了西安,决定给父亲捐献造血干细胞。“孩子101斤,跟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造血功能正常,是可以捐献的。”但是,刘玉芳也心疼儿子,“他那么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虽然根本不懂什么是抽取造血干细胞,但小强表现出来的勇敢,让人心疼。“有我妈妈和姐姐在我身边壮胆着呢。”他说,只要爸爸能健康回来,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难的事,都可以过去。

  医生从小强捐出的全血中,提取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救爸爸是我应该做的,我在医院打了好多针,不觉得疼。”小强说,自己是个男孩,应该勇敢起来。

  文/图本报记者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