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众送“考卷”当礼物本报记者王晓峰摄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大家都非常关心、关注教育,特别是西安市问政节目开播以来,广大市民要求问政教育的呼声很高。 

  昨晚,市民期待已久的西安市教育局终于来到《问政时刻》现场,接受市民问询。 

  关键词:空挂学籍、超载校园

  招借读生一为掐尖一为钱 

  短片《失衡的天平造就空巢教师和超载校园》反映了在西安的部分学校,存在空巢教室和超载校园,这方面民办学校更为突出。西工大附中计划招生1200人,实际招生1600人,超出400人;交大附中,计划是900人,但实际上办理了1174人。为什么要招收大量借读生呢?熟悉教育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是为了掐尖,一个是为了钱。 

  现场观众提问:学生在公办学校空挂学籍,在民办学校花钱违规借读,对于学生家长掏钱上学,学校收钱的现象,你们管不住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渎职? 

  对于观众的问题,主管部门负责人说产生的原因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方面的缺失,第二个方面是择校具体的表现。同时,也具体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对普通的公办学校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名校和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在2018年争取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词:学前普惠难体现

  学前教育“欠账”比较多 

  短片《公建配套被遗忘学前普惠难体现》反映了学前普惠教育不足,未央区最为典型。按照西安的规定,1500户以上的商业楼盘必须配套教育设施。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岗家寨小区、鼎新花园小区规划部门提供的图纸上都有配套建设的幼儿园,但是都不是公办。学费也都在2000-3000元,按照1000元以下的普惠性幼儿园标准来衡量,这些都不算普惠性幼儿园。 

  未央区教育局局长程军安表态,未央区的学前教育,应该是欠账比较多,目前学前教育普惠性的比例,2017年大概是25%,今年要通过资源的扩大提高到55%,要让辖区所有的孩子,包括新落户人员子女,外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有好幼儿园上。 

  现场主持人提问:普惠性幼儿园的标准过去是市上统一划定的,而今年已经改成了由各区县自己来定。不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区出台相关收费标准。标准迟迟难以出台,是区县教育局懒政,还是市教育局督导不力?市教育局基教三处副处长左茹说: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正在跟物价局、财政局密切跟踪各区县的开展情况。目前各区县准备工作已全部到位,2018年是新政策和旧政策的交接年,旧政策时间到今年7月,今年7月我们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关键词:小升初 

  通过摇号让培训机构联考作废 

  “5·28”考试取消后,名校如何招生、家长有哪些疑虑呢?短片《小升初新政难产旧弊未除》里提到,无论是无序扩招还是空巢学校,还是部分公参民学校违规运作问题的根源都是学生流动性的失控。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5·28”考试取消后,部分名校招生的途径受到了限制,便和部分教育机构联合进行点考,存在利益链条,明显违背了义务教育的精神。 

  而对于西安市教育局没有公布细节的“摇号”政策,市民也存在不少疑虑。“感觉摇号也不靠谱,怎么样才能公开、公正、公平。” 

  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张斌回答,点考的出现说明关于小升初中间的利益链条没有斩断,我们肯定要通过这个摇号,让这些培训机构联考作废,通过这种模式来斩断他们的利益链条。 

  主持人提问,截至目前一直没有发布政策细则,摇号究竟怎么摇?如何确保公平、透明?对于这个社会关注,家长关心的问题,张瑞副局长表态,“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前期进行了学期考察和充分调研,制定了方案,我们也充分征求了各方意见,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准备工作基本到位,近日就将出台。我们将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公布整个招生的计划结果,保证资源配置更合理,义务教育发展更平衡。 

  关键词:满意度 

  满意率21.89%,市民送“考卷” 

  特邀观察员侯学华教授用三句话总结教育问政:第一,教育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第二,监管监督是责任、是良心。作为监管部门一定要承担起这样的良心和使命。第三,政府主导职能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定要有权威性,我们不能让市场过度左右了我们的灵魂,也不能让钱包腐蚀了我们的心灵。 

  最后,现场观众拿起手中的投票器,对整场被问政单位的表现进行投票,观众的满意度就是本场教育部门的得分,满意率只有21.89%。而这份得分21.89分的考卷,就是西安市教育部门收到的礼物。这份考卷寄托着广大市民对市教育局下一步工作的殷切期望。 

  节目最后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总结,这期问政不单是一个问政节目,也是对我们全市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警示教育,是对我们全市教育工作下一步发展的一个总动员。节目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我们在“管办服”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孩子上学的事耽误不起,我们必须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加快西安教育的发展。这期问政节目也是我们改进工作的新起点,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突破点,在这里,我们也郑重承诺,全市13万教育工作者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本报记者李天娇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