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孙会贤目前是谭家村妇联主席

  4200余名村民分成11个组,西安市阎良区的谭家村,是目前关中地区最大的山东移民村。上个世纪,他们的祖先推着独轮车,拖家带口,徒步走到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从此便留了下来。100年的辛劳付出,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善良的村民们用朴实和勤劳创造着自己的生活。近日,三秦都市报记者走进谭家村,感受这里朴实的家风家训。4个与老人有关的孝礼传承故事,演绎并传递出祥和与感动。

  言传身教给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59岁的孙会贤是谭家村的妇联主席,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孙会贤的家在去年被评为西安市幸福家庭,她和自己的婆婆在村里是有名的好媳妇、好婆婆。只是孙会贤一直觉得她也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切好像都是那么平常。

  母亲20年前因病去世,父亲因为高血压偏瘫去年也不在了。但孙会贤说父母留给她的教诲,却永在身边不敢忘记。“从我记事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要怎么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孙会贤记得,小时候,父亲回家第一件事是去奶奶房间看奶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孙会贤,回忆起往事深有感触,她说,孙家的言传身教给几个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孙会贤的婆婆今年88岁依然健在,她的公公是2011年年底因心脏病去世的。剩下一位老人,孙会贤照顾起来更加精心,除了日常的照顾,最重要的是每天早晚要用特制的药酒,帮婆婆擦拭治疗脊椎和腿上的骨刺。年婆婆因心梗和肺梗发作,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在孙会贤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竟然奇迹般挺了过来,不但恢复的很好,甚至可以自己下地行走了。

  “婆婆对我也很好的!”孙会贤的眉宇间都是满满的感激和幸福感。1983年女儿出生后,孙会贤就在村委会上班了,丈夫也打工挣钱,当时工作特别忙,夫妻俩常早出晚归,女儿是婆婆一手拉扯大的。9年后儿子出生,还是婆婆帮忙照顾。   

  孙会贤的儿子今年26岁了。不过提起儿子,孙会贤总是忍不住要掉眼泪,他老觉得有些事耽误了孩子。儿子岁的时候,玩耍中不小心磕破了头,孙会贤当时没留意,后来发现孩子的一只手发软拿不起东西,送到医院检查,才知道之前颅内出血的血块压迫了运动神经,导致胳膊动弹不了。如今岁了,儿子一只手拿东西还是相当费劲。

  今年清明节前,孙会贤崴了脚下不了床,“那段时间,都是儿子替我照顾婆婆给婆婆洗脚搓脚。”每当这时孙会贤笑着笑着还会流泪,“我就操心儿子的婚事,因为手上的残疾,谈过一个姑娘也都吹了……”

  上门女婿和妻子精心照料3位老人

  作为上门女婿,69岁的马学文和小他2岁的妻子孙秀琴,数十年来,一起精心照料了3位老人,直到岁的爷爷,和87

  安葬的时候,夫妻俩商量,没有请乐队,吹吹打打大张旗鼓,他们认为在世的时候一定要对老人好就行,过世后一切就应该从简! 

  尽管2012年的时候马学文被评为当地十大孝子之一,但是他还是一个劲地说,自己没有妻子做的好,父亲脑萎缩后大小便失禁,临终前的一个月更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很多时候都是孙秀琴忙前忙后贴身照料,晚上睡的时候怕父亲掉下来,孙秀琴都是坐在床边,随时伺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识字的孙秀琴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提起丈夫自己开车,带着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她也是很理解和骄傲的。

  在农村八九十岁的老人吃了一辈子“苦”,没出过远门,深有体会的马学文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自己开车,带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去北京,回山东老家寻根……”做这些马学文从来都不收钱。

  父亲要求儿子关爱工人   

  39岁的石磊大学毕业,回到自己家的服装厂里工作后,最深刻的感受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是在一起的。和同龄人比起来,他没有“玩”的时间,所以也没有时间参加同学聚会。

  “我的生活环境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懂得吃苦耐劳。”石磊笑了笑,每天起早贪黑地忙于工作,从父亲那一辈开始似乎就是这样的。石磊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一起床就看到爸爸妈妈在忙碌中,我睡了,他们还在忙碌。”   

  1978年的时候,有着裁缝手艺的母亲开始在西安康复路卖自己做的童装,父亲帮忙进布料、拉货,一家人的生活忙忙碌碌。西安阎良的奔波,冬天更是两头不见太阳。

  岁的石卫卫回忆这一路创业打拼的历程,并不觉得“苦”。对比他的父辈们觉得幸福多了。从最初的个人,发展到有60多名工人,谭家村里的这个童装厂,还带动了周边一些小的童装厂,解决了当地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干得好的妇女每个月在这个厂里可以拿到六千多元的工资。

  “我们也盖了新的厂房,进了一批新的设备,就想着挣钱了,咱们工人的福利待遇就能更好一些了!”石卫卫把厂子交给儿子管理也有年的时间了,他唯一常提醒儿子的就是,如何让工人们在这个厂里能更多的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有威信的老赵在村里是个热心肠

  “谁家有事我都去”,68岁的赵功建,在谭家村是个有名的“热心肠”,特别是在红白喜事上,作为“账房先生”都会有他的身影,老赵在村里的口碑特别好。有村民说,就从来没有见过他和别人争长论短。

  1969年当兵,1971年入党,赵功建说,他的人生经历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当兵的日子,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意志力”和“正义感”,以至于到了已近古稀的年纪,面对坏人坏事,都是仗义执言。

  聊起天来赵功建都是标准的军人坐姿,老人一直觉得一言一行要有规矩。“从小就喜欢书法、绘画、石刻!”凭借自己这种独特的爱好和一手好的毛笔字,赵功建过年过节最爱给村里免费写春联,他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的时间;遇到困难的村民在做石碑刻字,赵功建每次都只是收一个石材费,人工都是无偿免费的。“在农村邻里和睦也是很重要的。”

  文/图冯长涛 本报记者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