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元讲述修建“480”库的情景孙春元讲述修建“480”库的情景

  讲述 为战备修建“480库”

  驻守在赵家洞山脚下的孙春元已经75岁了,他负责看守维护赵家洞、官家洞。值得一提的是,老孙不仅负责如今的赵家洞、官家洞,他更是参与了当年将这两处石窟修建为“480库”的工程。在老孙的讲述中,充满神秘色彩的“480库”慢慢的揭开了神秘面纱。

  “‘480 库’是在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下,由国家文化部根据周恩来总理‘确保国家重点文物安全’的指示精神修建而成的文物储备库。” 孙春元向记者介绍,480库”又叫“85号信箱”,它分为两处,一处是赵家洞,一处是官家洞,是当时在古代人工开凿的旧石洞基础上重整修建而成的。

  1958 年国家备战,文化部派专人坐飞机全国考察,对文化部战备进行选址。由文化部建成的选址小组,根据“干燥、通风、隐蔽“的要求标准,历经我国北方十三省、 区,最终确定陕西省旬邑县城关镇(当时的城关公社)河谷赵家洞、官家洞两处。1962年,周总理派李先念亲自来赵家洞视察,先后有当时文化部部长王叶青前 来,又派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历史博物馆专家学者分别来考察,之后选址小组汇总材料由文化部呈报国务院得到周恩来总理“旬邑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 好”、“拟由工程兵施工,要因陋就简、厉行节约”的批示。

  “最后这个工程批了300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啊!可见国家对这 个工程的重视、对国家文物的重视。”孙春元告诉记者,1966年6月左右,随着当时准备工作就绪,担任施工任务的工程部队派来了两个连进行施工,其中三连 施工官家洞、六连施工赵家洞,历时一年有余,在1967年9月竣工。

  和孙春元一样,陕西历史博物馆退休干部杨志秀也参与了“480库” 建设。在一份报告中,杨志秀披露,在古代人工开凿的旧石洞基础上,480库”最终建筑总共67个房间,使用面积1679平方米。其中赵家洞库23个房间, 面积673平方米;官家洞库44个房间,面积975平方米。两库安装电器管线15000余米,灯具约200套。

  除了电线灯具等小型现代 化物品外,最让孙春元感到激动的是,当时为了完成这项工程,国家给了许多大型高科技物资。比如在“480库”修建之初,配有柴油发电机2台、降湿设备3 台、供二层运送文物的电动升降机1套等等。在“480库”工程竣工后,给其配置了战备用解放牌新汽车1辆、8吨战备储油罐一个、工地到旬邑县城水泥杆专用 电话线12公里。“要知道,当时我们这个县城的政府都没有一辆小汽车。”

  驻守 平凡岗位也得有人做

  1967年9 月,480库”施工完成后工程部队撤离,该库交付给故宫、国家图书馆、国家历史博物馆三家单位,有6人转业留在“480库”工作,孙春元就是其中一个。于 是,孙春元在结束了“480库”的修建工作后,又开始了他的驻守工作。这工作一干就是五十几年,后来,连孙春元的儿子也一头扎进了驻守“480库”的工作 中。

  “1969年,文化部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已作装箱待运,同时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以上三单位来人对库 房使用作了具体分配。”孙春元回忆,当时赵家洞库由北向南分别一号单元归国家图书馆使用,二号单元归国家历史博物馆使用,三号单元归故宫使用。官家洞库也 作了分配标记。然而,因为当时国内局势动荡,由文化部上报给国务院的文物装箱待运行动得到周总理“为时尚早”的批示,行动停止,480库”就此闲置没有利 用。

  1975年,国家文物局将“480库”移交陕西,故宫、国家图书馆、国家历史博物馆三家单位人员撤离。老孙说,据移交人员讲,移交 是以下两点考虑的:一是库房短期内使用的可能性不大,管理不方便;二是说陕西文物甲天下,即使发生战争,保护好陕西文物,就等于保住了全国文物。

  当时,省文化局接受了“480库”,交由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碑林博物馆)代管,同时雇用临时工看护库房安全。之后省文化、文物局分家后,480库”归省文物局,同时仍由陕西省博物馆代管。

  1983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省考古研究所分别运来大量文物存放于此,直到200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480库”又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库内文物也全部搬回西安,库内只留有几十个当时装过文物的木板箱子。

  时 光荏苒,老孙一直伴随着“480库”,看着它修建、沉寂、藏宝、空荡等起起落落。而老孙的儿子孙义洵也在1995年时接了父亲的班,直到现在,父子两人仍 在“480库”驻守,守护着这充满神秘传说的地方。说起父子二人大半辈子都驻守在此地之时,孙义洵感慨:“我爸爸1995年退休时不想离开这个地方,毕竟 这得有人守着,所以我就和我父亲一样,一直驻守在这里,毕竟平凡的岗位也得有人做啊。”

  文/图温琳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