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而言,职称不仅仅关乎着自己的级别和待遇,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能力和师德的一种肯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老师职称的评定却往往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小学教师大多只能评到中级职称,中学教师大多只能评到高级职称。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因为不善于做科研、写论文,很难获得应有的职称和待遇;甚至,在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还出现了“行政权力过大”、“暗箱操作”等“潜规则”。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在李克强总理今年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总理如是说。
一到评职称就闹心
在现今许多人的眼中,教师这份工作好像总是很轻松,不但一般的节假日可以跟着学生照常过,而且还拥有令外人艳羡的寒暑假期。但这显然是不了解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
对于44岁教中学历史的马老师来说,早上五点多起床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难怪,现在的他,不仅身带两个高三重点班和一个其他年级普通班的历史课,还是其中一个重点班的班主任。这让他不得不早早地从家里赶过来,与学生们一起上早自习。一周20多节课,外加周六周日给高三上的6节课,让这个在讲台上站立了26年的老师如今已经两鬓斑白。
自从2008年评上高级职称后,马老师说自己便很少再关心职称改革方面的消息了。这倒并不是没有进取心的意思,只是对于大多数中学老师来说,高级职称便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顶点了,能评上正高职称的少之又少。“名额太少,竞争太激烈,倒不如把精力完全用在教学上。很多指标并未有严格统一的标准,最后造成的结果便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马安潮说。
说到这,马老师回忆起自己7年前参评高级职称时,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硬件指标,分别是评上中级职称满5年、有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年度考评中为优秀。他认为将学术论文作为重要参评指标是可取的,但过于苛求则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他说:“中学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学,而不是研究。评职称也罢,评其他奖项也罢,所有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太过于看重论文,势必让一些老师即便课讲得很好,深受学生喜欢,但依然与评职称无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逼着一些老师找人代笔,再花钱请人发表,严重浪费了资源和精力。”
若说中学老师职称晋升上最难迈的槛是高级职称,那么对于小学老师来说,这道槛就更高了。这个月开学,便是蓝田县玉川镇渗金庙小学的校长吴西武在大山里待的第25个年头了。自2005年评上中级职称后,他便再也没有申请过更高一级的职称了:“根本就不考虑,小学老师的职称到这一步就差不多到头了。”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许建国看来,对于一位老师来说,职称的意义不可谓不大,它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一种肯定,对于其教学经验和经历的认可,对于教师专业水准的一个评估。“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包括职称评定在内的教育系统受到了来自商业社会的侵蚀与冲击,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出现了偏离,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干扰了我们正常的教学生活。”许建国说,这首先表现在一些老师抛开学识和能力,单纯追求一种虚荣,过程中出现了弄虚作假现象;其次是在评审过程中出现作弊现象,“在上级领导和评委中是否有关系,成为一种潜在的指标”;最后,过于注重论文等指标,也打击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让买卖现象屡禁不止。
许建国表示,在一些学校,对于老师的职称评定也成为上级机构管理老师的一种工具:“校长对于教师的管理应建立在自身魅力与高超的管理水平上。职称评定应是一种对于教师的激励手段,而不是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