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共同沟” 保障“生命线”——规范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陕西在行动
8月9日下午,一场暴雨让西安多条马路积水成河。丰庆路上积压的车辆从拆开的隔离栏豁口驶离。记者 郭晓斌摄
一场暴雨,城市就在汪洋中。
8月3日、4日、9日西安接连遭受暴雨袭击,城市积水严重。其实,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景象,降雨密度一大,城市的地下管网就会受到严峻地考验。
“看海”,考量城市的“良心”
“我没见过大海。”
“下雨天来西安市看吧,跟大海一模一样。”
去年8月的一次强降水,西安市南稍门至草场坡双向道路变成一片“汪洋”,不少车辆被淹;三桥西部车城内,有市民直接推出了气垫船,在雨中划船;西二环任家口下穿辅道上,一辆公交车走到桥下时被淹,10多名乘客全都站在椅子上等待救援……“到西安市来看海”的调侃,折射出了城市排水管线建设的滞后与尴尬。
地下管线,犹如城市的隐形血管,包括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年来,随着陕西省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逐日凸显,西安、汉中、安康等相继发生洪涝灾害、各类管线泄漏、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陕西省地下管线大部分滞后于道路建设。为了减少“拉链”路,根据城市建设实际,陕西省汇集各方意见建议起草了《陕西省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要求,要提前做好地下管线建设的规划,道路建成后5年内不得开挖敷设管线。同时,提倡各地积极建设“共同沟”,更好地保障城市的“生命线”。
沣西:建设生态海绵城市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作为低影响开发理念最早的践行者之一,沣西正在建设一条6.8公里的生态绿廊,可直接将道路两侧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水流通过地表水沟、溢流管等设施全面收集。同时,通过间接雨水转移泵站对区域约25平方公里的雨水进行收集,最终形成共约330亩的雨水景观水面,并通过工程设施实现净化、调蓄、溢流功能。生态绿廊既是城市绿色景观带,又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综合性枢纽项目,还是动物迁徙、城市通风的重要通道和广大市民休憩的天然氧吧。
“通过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的综合利用,沣西形成了网状开发布局,实现‘海绵型城市’的建设效果。”沣西新城管委会规划局局长万宁介绍说。沣西新城在建立之初,就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统”概念,并在2012年初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了雨水净化与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
通过摸索总结,沣西新城构建四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的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沣西新城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形成四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每当降雨时四级系统便施展雨水收集利用的“魔术秀”,将带有污染物的雨水经过多重过滤处理,渗为地下水或注入蓄水池,解决城市水资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