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时下,人们在网上聊天交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我市(宝鸡)一位初中生却在网上遇到了这样一件怪事:和他网聊了近半年的一位异性好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男孩羞愧难当,一度厌学,拒绝和任何人交流,幸好及时得到心理学专家的帮助,才走出心理阴影。那么,这件怪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6月22日,记者走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曾帮助男孩走出困境的心理咨询师杨忠玲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全过程。

  今年春节前,就读于金台区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小林(化名)得到父亲送的新年礼物——一部新款智能手机,这件礼物可让小林乐坏了,小林立即下在手机上载了多种软件,从此后,智能手机成了小林的最爱。

  时间一长,小林的父亲郑先生便有些担忧,因为儿子和手机的关系似乎太过密切了,自打得到手机后,小林吃饭也玩、走路也玩,有时候睡下了也要在被窝里玩好一阵子。郑先生很担心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儿子的视力和学业,而更担心的是,他不知道儿子都在用智能手机干什么,如果接触了不良信息或是和不好的网友聊天,那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郑先生有些后悔自己送的这个礼物了,可是也没办法要回来,再说,现在使用智能手机是大势所趋,总不能让儿子一辈子不接触吧,这个矛盾让郑先生很是苦恼。

  很快,郑先生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高招”,他在网上注册了一个新的聊天账号,把资料设置成一个和自己儿子年龄差不多的女孩,还取了个浪漫的网名“追梦女孩”,并利用技术手段隐藏了登陆位置等信息,然后,他用这个号把儿子加为好友,就这样,一对现实中的父子成了网上的“好友”。

  郑先生此举的目的十分明确,他要利用同龄人的身份博取儿子的兴趣,让儿子打开心扉,这样一来,他既能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又能很好地教育儿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正确面对网上的各种信息。

  郑先生便模拟儿子同龄人的说话口吻,和儿子一起聊游戏、聊明星、聊小吃,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儿子不仅和他在网上聊得火热,还说出了很多心里话,这让郑先生都有些“受宠若惊”了,因为平时他想和儿子交流总是得不到配合,有了智能手机后,父子间的交流就更是一种奢望了,而现在,这种独特的方式却让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郑先生趁热打铁,把平时想教育儿子的那些话以同龄人的口吻慢慢渗透进网聊中,更让他意外的是,这些话不仅没有让儿子反感,反而接受得挺顺利,郑先生很是无奈,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话以不同方式说出来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不管怎样,只要能和儿子交流,郑先生情愿把这件“马甲”一直披下去。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郑先生精心布的这一局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满盘皆输。

  6月初的一天,他正用家里的电脑登录“追梦女孩”这个号,刚登上便接到一个紧急电话,郑先生关了电脑就出门了,没有像往常一样清除登录信息,儿子回来后发现了痕迹,于是也就明白了一切。

  刚开始,儿子很是暴躁,认为父亲用欺骗的方式伤害了自己的感情,还说父亲这么做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从此便不和父亲说话了,玩手机的时间则是有增无减。

  万般无奈下,郑先生联系到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希望专家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心的杨忠玲老师首先和郑先生交流,她承认郑先生的初衷是好的,并且这种做法也不算侵犯隐私权,但这种形式确实欠妥,时间一长也不可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后来,杨忠玲老师对父子二人进行了家庭治疗,在治疗中父亲对孩子真诚道歉,小林慢慢解开了心中的“疙瘩”,尴尬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然而,在全社会上,像郑先生这样苦于无法和叛逆期子女交流的家长并不在少数,那么,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杨忠玲老师给这些家长支了招,她说,其实这个事件本身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当郑先生放下父亲的架子,在网上像同龄人一样和儿子交流的时候,不是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吗?如果每个家长在现实中也能这样像同龄人、像朋友一样和子女交流、做朋友,同样会有好的效果,叛逆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沟通方式。

  宝鸡日报记者 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