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鹿原》开播已经过半,豆瓣评分始终稳定在9.0分以上。近日随着剧情发展到矛盾冲突的关键期,更显现出厚积薄发的无限潜力,接连三天收视破1,完败同档期的《欢乐颂2》。原来对这部发生在三秦大地上的史诗剧作,可能会因地域影响收视的担忧荡然无存。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白鹿原》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氛围、文化形象与文化元素深深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之前有陕西观众担心剧中陕西原生态的元素会成为外地观众收视的障碍。比如语言,如果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张嘴全是普通话,会立刻让人出戏。但完全用陕西方言来对白,则会对外省观众产生障碍。但剧中用了巧妙的方式,发音与普通话不同的词,用方言来处理,比如“爸”,按照陕西方言念成“大”,其余还用普通话来对白。这样既不失乡土风味,又通俗易懂。还流传下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化,这也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哩。

  再比如,作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生态现象”,如候鸟般迁徙劳作的“麦客”一词,可能很多外省观众并不熟悉,但通过片中人物自己的解释,观众很快就理解了这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打麦扬场时,暖风下,铁锨飞扬处,麦皮和尘土随风飘去,金色的麦粒如雨落下,观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片中给人的视觉冲击又是那么真实易懂。

  作为一部非常有地域风情的剧作,《白鹿原》浓浓的关中味透过屏幕随时传来:西北独特的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礼俗礼仪、方言俗语等,既豪放细腻、又丰富多样;麦地、土窑、戏楼、老腔、秦腔、油泼面、羊肉泡馍等标志性符号在剧中和人物命运并道而行,这些不仅没有为观众形成隔膜,反而呈现出货真价实的人文盛宴。

  有网友评论剧版《白鹿原》通过艺术性的创造和呈现,还原了自己心中的那片热土。“这么热乎的一块土地,看到现在可以说——这就是我心中的白鹿原!”

  本报记者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