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刚 王天洋 武丹 文\图

  编者按

  今年是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倡议火葬60周年,在老一辈领导人率先垂范的带动下,60年来,我国的殡葬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生态安葬、文明祭扫渐成风尚。今年2月,国家9部委再次提出生态安葬、节地安葬和骨灰安葬多样化,这无疑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故此,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采写了本组稿件,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殡葬事业,人人参与推动殡葬事业,使我国的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清明节前夕,记者专程来到西安市殡仪馆和阎良荆山公益墓园,探访“人生终点站”,撩开那“黑白”世界的神秘面纱。

  1 “殡仪工作者”期待尊重与认同

  3月17日,记者怀着既紧张又敬畏的心情,跟随西安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走进了只有内部职工和逝者才能进入的核心区域,逐个参观这里的整容间、火化间、守灵堂等数十处作业厅室,现场采访了多位一线殡葬职工,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感受这些特殊从业者不为人所知的艰辛故事。

  在采访中,记者为值守的整容工照了一张集体照,袁军强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近20年的殡仪工作经历中,多次获得荣誉奖励,是我省殡仪行业有名的“先进工作者”,当他谈及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既有辛酸也有欣慰。1997年,袁军强刚进殡仪馆参加工作时,第一次面对苍白、冰冷的遗体,强烈的恐惧让他浑身颤抖,在岗的每一天都度日如年,而且许多亲朋好友只要听说他干上这个行业,都会立即与他保持距离,甚至再无来往。面对精神上的压力,亲人的疏远,好几次袁军强都要打退堂鼓,就在他为抉择人生道路而痛苦之时,在几位老整容工帮助与开导下,他完成了第一台“整容术”。当他看着苍白的遗体在自己的手中变得红润,逝者家属为此感激地向他鞠躬致谢时,他终于在这个“黑白”世界里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整容班的集体照里,有一个年轻的姑娘笑得甜、很美,称其为“天使”一点也不过分,她就是西安殡仪馆面向社会招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李思。2009年,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姑娘的李思,顶着家庭和亲友的压力,冒着社会上的各种偏见,毅然选择了殡葬工作。多年来,她曾经作为整容组唯一的女性,跟随大家完成各种一线工作。对比许多同龄人而言,如今还不到30岁的李思,已经锻炼得十分坚韧,她对这份工作的热忱,也感动了殡仪馆里的所有同事,无论大小老少都喜欢叫她一声“思姐”。如今,西安殡仪馆里的女性整容师已经不止“思姐”一位,她们与其他一线殡葬职工一样,用默默奉献青春的方式,为这个特殊的社会事业续写篇章。

  然而,在这些一线殡葬职工的亲身经历中,并非都是溢美之词,相反却经常遇到社会上一些人的不理解,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有时甚至还会遭到死者家属的羞辱与打骂。据一位在殡仪馆工作近30年的老职工讲述,但凡从事他们这个行业的人,从来都不会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也没有人愿意邀请他们,即便是亲戚或者朋友生病了,也不敢随意前去探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死者家属向工作人员宣泄悲愤的情况,许多一线职工都遭遇过打骂,甚至被要求下跪赔罪,每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他们只能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用宽容与奉献之心去面对每一位逝者亲属,但是更多的还是需要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2 现代殡葬服务不再是“黑白色”

  在西安殡仪馆里,有一支特殊的礼仪队伍,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队员们一个个身形笔挺、面容端庄,男性平均身高1.8米,女性平均身高在1.7米以上,而且统一身着黑色长款礼服,手带黑色手套,步调动作整齐划一,但凡参观者都会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就是西安殡仪馆自2010年以来,专门选拔组建的追悼会服务团体——殡葬礼仪班。这群以大学生为主的“80后”礼仪师,为现代殡葬事业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

  “年轻的我们来到这样的舞台,以与死亡最近的距离观察生命和人性,这也是我们自身对心灵的审视和重塑,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青春更有价值!”西安殡仪馆刚刚结束的演讲比赛初赛上,29岁的颜雯以自己的真实感受,震撼了在场所有人。80后的她,因为家庭矛盾多年不愿与父亲联系,然而自从她成为一名殡葬礼仪师以来,随着见证一次次生死离别的深刻洗礼,尤其是目睹了一位女士因“来不及道歉”,而长跪在父亲遗体前的悲伤场面,让她心底那块亲情坚冰彻底融化了,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据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如今的殡仪服务事业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个样子了,新近建成的西安殡仪馆新区,占地面积达到1365亩,属于国家一级殡仪馆,并且在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倡广大市民绿色殡葬,环保殡葬。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的殡葬服务也在逐步推广当中。据该管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现代殡葬行业既要响应国家对绿色殡葬的号召,又要满足群众对一些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催生现代殡葬服务不再只是沉重的“黑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