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殡葬行业呈现出“暖色调”
前不久,国家九部委提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着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我省民政部门也陆续制定出台文件,要求殡葬行业开展草坪葬、鲜花葬、树葬等生态葬业务,使殡葬事业现出“暖色调”。在阎良荆山公益墓园,记者对新兴的绿色殡葬形式进行了探究。
在气氛凝重的墓园里,“草坪葬”区域内正在举行一场安葬仪式,听一位现场群众讲述,这是当地北屯村一户村民,正在给故去的亲属迁新坟,他们选择的就是时下流行的“草坪葬”。据区殡葬管理所所长辛文森介绍,由于该村正在建设北屯社区,用地非常紧张,当地政府部门便与村里协商,发动村民将原来土葬的坟场全部迁到墓园,而且鼓励村民进行“草坪葬”,迁坟村民不出一分钱,连挖坑也是由园区工作人员进行。此举不仅为村里平整出大量土地,还因为集中采取生态葬形式,村民祭奠亲人时用鲜花或者“追思卡”,大大减少传统祭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该墓园采用“草坪木碑葬”和“树下卧碑葬”两种形式,其墓室和墓碑全部采用可降解材料,仅树葬卧碑使用少量石材,这种既文明又环保的殡葬形式,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然而,记者在当地另一座国有民营的“汉皇树葬墓园”也了解到,这座投资不菲的树葬墓园内,全部栽植的清一色的蜀桧树,生长期可达二三百年之久。墓园开张一年多来,仅卖出去十几个树葬墓穴,由此可见发展生态殡葬并非一帆风顺。
有关如何推广生态殡葬的问题,记者在省民政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经实施城市公益性公墓6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769个,省政府要求2016年要实现城市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目前,我省已全面启动了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的工作,举办“鲜花换烧纸”、“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奖励活动,组织祭先烈、敬先贤等缅怀仪式,大力推广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特别是抓住清明前后骨灰集中落葬的时机,加强对民众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组织民众开展树葬、深埋、骨灰撒散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推动实施生态葬奖补激励等措施,倡导党员干部带头,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如此,节地生态安葬必将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移风易俗的新趋势。
到“十三五”末,我省将新建城市公益性公墓46个,实现县以上城市殡仪馆和公益性公墓100%覆盖,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到30%,重点镇、村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达到60%。力争火化区火化率达到50%左右。殡仪馆火化炉、焚烧炉等设备环保节能全部达标,公益性公墓内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安葬比例达到80%,切实为身故者普遍提供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
链 接
关于“绿色殡葬”
1、什么是“绿色殡葬”
绿色殡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节俭办丧事,不掺杂封建迷信的仪式在里面;二是指葬式,用骨灰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说花坛葬、江葬、海葬、植树葬等等让骨灰回归自然。
绿色殡葬倡导占地少或不占地、生态化无污染的多元化墓葬形式,按类型主要分为生态殡葬(树葬、花葬、草坪葬、江葬、海葬)和循环再生殡葬(可降解骨灰罐的深埋方式)等新型安葬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进程,绿色殡葬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2、中省有关绿色殡葬的政策和我省殡葬业现状
2009年,民政部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十二五”期间国家殡葬改革就是以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和人文殡葬为主要内涵。
今年2月,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指出:“继续巩固提高火化率,推广节地葬法,实现骨灰安葬多样化”,并提出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实行奖补激励政策,使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殡葬活动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