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神秘色彩的“480库”自建成后整整17年间,虽然没有投入使用,但一直都有“重兵”把守。直到1983年,陕西省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运来大量文物存放在“480库”的赵家洞库区,总数达10余万件。

  自2005年文物全部搬回西安,至今“480库”又一次闲置了整整10年时间。“对闲置已久的480文物库房进行重新规划,打造融观光、休闲、户外探险、运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山水乡野型旅游目的地。”2016年伊始,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个大胆创新、盘活文物资源的设想再次让神秘的“480库”走进人们的视野。新闻提示

  赵家洞藏宝十余万件

  “1967年‘480库’建成,部队撤离后交付给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历史博物馆三家单位。1968年故宫准备把很多文物装箱运往此地,但因当时属文革紧张时期,周总理命令停止此行动,因此480库就一直闲置下来。”据曾经负责“480库”安全守卫的杨志秀回忆,1974年北京三家单位人员撤离,480库”交付给陕西省文化厅,后又交付给从文化厅分出的文物局,文物局又将该库交付给陕西省博物馆。

  这处充满神秘色彩的“480库”自建成后整整17年间,虽然没有投入使用,但一直都有“重兵”把守。1983年,陕西省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运来大量文物存放在‘480库’的赵家洞库区,总数达10余万件。”提起当年运送文物到旬邑,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处处长的师小群记忆犹新。

  “那一年,我刚刚转业到陕西省博物馆就接到了转运文物的任务,清点、装箱、登记、装车、运送、交接,一趟下来得整整3天时间。”当时只有23岁的师小群初到文博单位,对能够零距离接触“宝贝”兴奋不已。一大早从碑林博物馆乘坐东风大卡车出发,赶到户县草堂寺文物库房装车,晚上就住在户县招待所,第二天再从户县前往旬邑。沿途路况差,满载文物的汽车更不敢加速,一路小心翼翼,赶在天黑前终于到达赵家洞。连夜卸车,将文物安然无恙地存放到山崖上的库房中,师小群和同事们才放下心,一头扎进“480库”营房宿舍,酣然入梦。

  “早上起床后,伙房里做饭的师傅已经煮好了一大锅面片,菜就是洋芋丝和一大碟子辣子面,一人一大碗,咥得美很。”尽管师小群觉得“大锅饭”很过瘾,但父母得知后心疼了,下次再去运送文物时,就悄悄地把面包和煮好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里。

  这次文物搬迁持续了几个月,原来拥挤堆放在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院内“南库”和草堂寺库房内的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文物,全部“住进”了冬暖夏凉、宽敞通风的山洞。

  父子接力护宝

  在独守“空房”17年后,480库”迎来了库内有“宝”的日子,而“480库”的护宝行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480库’是由临时工执勤、负责库存文物安全工作的。”孙春元回忆,自1983年库房存放大量文物后,陕西省文物局对库房的安全问题愈发重视,在1988年组建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经济民警小分队,给每个经济民警配有防暴枪、电警棍等装备,并制定了安全应急方案。

  说起经济民警,孙春元告诉记者,经济民警是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一个警种,一般多为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退役军人或警校毕业生,业务归当地公安机关指导,人事关系在所属企事业。当谈及当年守护文物,孙春元的眼前又浮现出了他们经济民警小分队统一着装、统一配置武器的工作状态。“我和其他的经济民警们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勤工作,我们设有固定哨与流动哨各一个,基本上每3个小时一轮班。”那时候,孙春元和队友们心里清楚库房里面存放的文物可是价值不菲,所以即使工作环境艰苦,他们巡逻、站岗时也不敢放松一丝一毫。

  1994年,即将退休的孙春元对守护了几十年的“480库”除了情深难舍,更多的是放不下对库房安全的忧心,二儿子孙义旬见状,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工作,回到旬邑接了父亲的班——守护“480库”。1995年,老孙退休后依旧没有离开“480库”,而是坚持和儿子一起呆在那儿,驻守着“480库”,驻守着心中对文物的那份敬畏。

  “咱知道保护文物责任重大,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有半点差错。”孙义旬每天带领着经警巡查库房、打扫卫生、站岗放哨,日复一日,时光就在这看似单调无味而又庄严神秘的工作中悄悄溜走。从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到45岁的中年男人,孙义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三水河畔、悬崖洞窟,那里有他的记忆、事业,还有温暖的家。

  几十年来,孙家两代人坚守在“480库”,直至2005年文物搬迁回西安,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