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4日电 (胡健)随着中国多地在炎帝文化保护、开发建设方面动作频繁,争夺炎帝故里进入白热化。早年相对默默无闻的山西高平,近年也加入这场“争夺战”中。在北京举行的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50余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考古、历史遗迹、文化信仰、历史文献等方面,佐证了炎帝故里“高平说”。

  目前,中国各地大致围绕4个方面来争夺炎帝,包括围绕炎帝活动范围争夺故里,围绕炎帝重农行为争夺农耕文明发祥地,围绕炎帝文化遗存争夺文物遗址保护,围绕炎帝埋葬之地争夺炎帝陵所在地。形成湖北随州、湖南炎陵、陕西宝鸡、湖南会同、河南商丘、山西高平等5省6地“争炎帝”的局面。

  2005年,湖南历史人类学家阳国胜提出“炎帝故里会同说”。此后,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科学家李学勤也认同该说法。综合各方专家的说法,“炎帝故里在会同”的主要佐证为:会同众多古地名与炎帝神农氏密切相关、连山八座古庙布局与炎帝首创《连山易》方位吻合、连山地形地貌与史书记载的炎帝神农故里特征相同、若水与金龙山的记载与黄帝封子入主炎帝故里的历史相符等。

  陕西宝鸡说的主要依据来自《国语·晋语》和《水经注·渭水》中的记载,史料表明,炎帝死后,黄帝在宝鸡常羊山祭祀炎帝。湖北随州说的主要依据是郑玄所注《礼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帝王世纪》:“神农氏,……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号烈山氏。”晋杜预在其《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中更确切指出,厉山在“湖北随州四十里”。

  “炎帝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最后葬在山西。我们要让全世界达成一种共识,炎帝就是山西人。”这是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运中在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布的一则论断,他从《山海经·海外北经》、《楚辞·天问》等历史资料中证明炎帝在山西,从炎帝后裔姓氏的分布图证明,炎帝后裔都是从山西迁徙到中国各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袁广阔认为,炎帝是一个大的部族,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的发展也是流动的,是不断向外迁的,可能是炎帝或其后裔迁徙的结果。因此,目前中国多个地区都有一些炎帝活动过的传说,其中高平羊头山遗址值得高度重视,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表示,研究古史传说的学者都深知,至今存留在地上与炎帝黄帝传说相关的遗迹遍布于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但是,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古碑,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实属罕见。2011年,高平炎帝文化研究会出版《炎帝古庙》,书中共辑录上党地区炎帝古庙53座、古碑110通,其间十之八九分布于高平市,这充分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这一地区源远流长。

  从考古发掘方面来看,2015年11月10日在山西高平发现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成为高平炎帝故里的又一重要佐证。当地考古人员在羊头山上发现石基础、石围墙、古旧步道,并在石围墙周围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充分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出现了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高春平认为,通过对一系列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比对,高平确实为有关炎帝传说遗迹最为密集繁富区。

  在文物遗存方面,高平保存有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碑。高平现有文物1574处,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炎帝陵便是其中之一。炎帝陵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其内有正殿五间,称谓“五谷庙”,坐北朝南的大殿供奉着三尊铜像,中间一尊即为炎帝。炎帝陵碑现存于五谷庙内,高95厘米,宽65厘米。石碑中间书“炎帝陵”三个楷书大字,碑刻“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距今已390年之久。

  2001年,高平羊头山发现一块唐代石碑,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记录炎帝信息的石碑——文中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内容。同时记载了炎帝在此尝百草,种五谷始创农耕社会的相关内容。“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祖先种地全靠他。”这首民谣至今仍流传在高平民间,当地人把四月初八这一天作为炎帝生日来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清康熙年间曾任高平知县的柯贞干,在《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载了当时四月初八祭祀炎帝的盛况。

  2015年8月,台湾20余家神农大帝宗庙代表再次到高平进行祭祀和文化交流。2015年10月,高平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开展了神农炎帝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5月14日,高平还将举办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山西省已将该项活动纳入“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山西(古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该项活动将对推动两岸炎帝文化交流、弘扬和传承炎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