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咸阳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大西安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的总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追赶超越,扎实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十二五”时期是咸阳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发展速度持续领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和西部的位次明显提升。初步预测,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23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2.5%,居全省第3,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86,在西部省区(除重庆)地级市中排名第8,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8和7个位次;人均GDP超过46000元,居全省第5,连续5年每年跨上一个一千美元台阶,是“十一五”末的2.1倍。

  预计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5倍、2.8倍、2.3倍和2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咸阳本色”,是全省唯一连续八年获得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的单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阵营。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全市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18.5∶52.2∶29.3调整为2015年14:60:26。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能源化工产业加快深度转化,彬长矿区规划新建矿井全部取得国家“路条”,彬长旬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取得重大突破。非能化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纺织产业搬迁入园转型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是2010年的3倍,R&D达到3%以上,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咸阳分中心启动运行,彩虹集团等9家企业进入中省创新型企业试点行列。产业结构由能源化工主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以袁家村、合,,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展、多元化支撑转变。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原工业园升级为省级高新区,新兴纺织工业园、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中韩产业园加快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达到“七通一平”18个,“五通一平”13个,“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65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深入实施振兴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苏宁云商、当当网、中国西北航空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咸阳电子商务中心建成运营,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已形成。袁家村、马嵬驿等在全省甚至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看咸阳”持续升温。目前咸阳市已有32个村发展了350家农家乐,星级农家乐发展到142家,其中四星级9家,三星级55家。仅以礼泉县袁家村为例,这里的接待户,年收入平均达30万元左右。咸阳市已形成以礼泉袁家村、兴平马嵬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以永寿云集生态园、三原金源山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渭城大石头村、秦都北槐村等为代表的农家乐经营模式。仅今年国庆期间,袁家村接待游客105.5万人次,同比增长35%。马嵬驿共接待游客113.9万人次,同比增长3.5%。其中,10月5日单日接待量更是高达21.5万次。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粮果畜菜产业不断壮大,粮食实现十一年连续丰收,品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初具规模。全市平均优果率达到81.3%,规模养殖率达到70%以上,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2万亩,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70个,从业人员4.4万人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农业生产总值稳居全省第一。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有力支撑经济发展

  全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方法。“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预计突破10000亿元,是“十一五”的3.4倍。兴化大化工、胡家河煤矿、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等能源化工项目,法士特100万套同步器、天宏多晶硅、彩虹光伏玻璃四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支撑了工业发展。

  西平铁路、咸旬高速、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城西快速干道、西咸北环线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建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173公里,公路密度达148.3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10%,全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

  东庄水库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亭口水库、柏岭寺水库、红岩河水库等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进一步缓解咸阳水资源短缺瓶颈,为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在49%,比“十一五”末提高5.4个百分点。主城区通过实施“3+6”工程,“三城两带”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9.2平方公里,新建城区道路16条、改造道路38条,新增绿化面积135.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2%,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跻身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和全国十大智慧城市。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启动实施了关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加快省市级重点镇、旅游名镇、沿渭重点镇建设,全面放开了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逐步完善了居住证制度。坚持“两个80%”不动摇,高强度持续性的民生投入和民生工程、惠民便民实事的建设,解决了一批群众最期盼、最急需、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双高双普”工作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85%以上,受益学生人数居全省第一。

  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品“三统一”和零差价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以六盘山片区和旱腰带片区为主战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1.3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预计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07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1%、16.3%,城乡收入比由2010年的3.74:1降低到3.27: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可持续发展后劲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碧水”行动,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109个,渭河咸阳段水质基本保持在IV类水质以内,提前一年完成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泾河咸阳段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处理能力32万吨/天,实现了市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4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216天,超出省考指标76天。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69.5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到45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主干道路绿化总里程达到5652公里。建设湿地保护面积12万亩,新增沣渭、三原清峪河、旬邑马栏河3个国家湿地公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基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咸阳加快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城乡、民生领域等方面的改革,一批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市级部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81项,下放38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到39.3%,提前完成精简1/3的目标。

  率先在全省启动“四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市场主体2.1万户。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先后两批推出110个总投资1715亿元的示范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水务集团、纺织集团、乡村旅游公司正式组建。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预计2015年全市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2%,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在省、市重点示范镇全面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

  农村土地确权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全市共流转土地120.5万亩。

  深入推进省市共建大西安,突出“规划一体、建设同步”,注重与西安、西咸新区在城市规划、路网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以及产业方面的合作。

  咸阳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丝路沿线友好城市建设,与韩国庆尚南道咸阳郡签署了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与哈萨克斯坦拉兹市签订友好城市意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妮卡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关系的申请正在办理中。尤其是加强了与韩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大韩贸易公社西安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韩国泰迪熊集团签订国际泰迪熊综合度假村项目框架协议。规划了韩国中小企业园,初步确定发展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及医疗美容、智能制造等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1237个,实际完成投资2924.5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项目16个,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新加坡普洛斯空港物流园、台湾统一食品、韩国PNT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咸阳,全市经济的外向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