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钟鼓楼保管所召开专题会,研究文物消防安全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钟鼓楼进行安全大检查,排查消防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二是将钟鼓楼调整为夜间泛光照明模式,关闭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并开展全面检查。

  三是邀请文保照明领域专家,结合钟鼓楼夜间照明系统使用期已到的实际,抓紧完善夜间照明方案,尽快组织实施。(来源: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拓展阅读]

  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文物安全角度对文物建筑的夜景照明灯光提出详细的指导意见。

  新规出台:文物、博物馆开放期间,每2小时防火巡查一次

  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就《指导意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重点强调要科学评估火灾风险,列出火灾风险隐患清单,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生产生活用火,文物建筑用于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民居建筑等确需动用明火的,必须加强火源管理,指定安全地点,采取有效防火措施,并由专人看管,做到人离火灭,非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燃灯、烧纸、焚香;严格安全用电,文物、博物馆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电气安全检测维护,严格落实用电管理制度,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严格用火用电和易燃可燃物品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和大型活动消防措施等。同时,文物、博物馆单位要严格检查整改火灾隐患,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防火检查,每日定期开展防火巡查。对社会开放期间,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并强化夜间巡查。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要加强对本辖区内文物、博物馆单位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实施挂牌督办。

  西部网网友老-闲文/图

  钟鼓楼亮化工程背后的防御措施

  西安钟鼓楼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钟鼓楼点亮工程主要采用的是投光、上面俯射光源等形式,轮廓光源和投光相结合,屋檐上主要采用了灯杯来进行轮廓勾勒。钟鼓楼的消防目前是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来进行立体防御。因为上面有照亮工程,有专业电工24小时监护,尤其是晚上开启时,通宵都有电工在监护。平时每天都有日常检查。钟鼓楼装得比较多、比较高科技的设施有烟感、光界面探测器、感温电缆等。此外还有微型消防站,配备有器材、服装、设备、人员等,主要作用是一旦发生应急、突发情况,在消防员到来之前可以进行初期扑救。”

  小雁塔:本来准备亮化改造,目前项目已被叫停

  西安博物院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原来的亮化急需提升改造。去年西安市准备投资对西安博物院和小雁塔的景观、绿化进行改造等,但政府招标采购完成后,年底说是过度亮化,项目被叫停了。现在几乎没有景观照亮,因为怕有隐患也一直没有开景观灯。小雁塔毕竟也是地标性建筑,游客有需求,节日氛围营造也需要,夜游活动也有需求。但国家出了指导意见,肯定要按照规定来。到底该怎么做,有待主管部门领导来决定。现在我们的消防工作都按照规定在操作。”

  >>重要解读

  文物圈人士:安装在建筑本体上的轮廓灯显然不符合要求

  “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我省文物圈内一位人士认为:“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这句话虽然很短,但非常重要。包涵了三层意思:

  第一,“文物建筑”四个字的理解,“文物”是指所有进入县保以上范围的,包含了国家级、省级、县(市)级三个级别,“建筑”自然是指高出地面的,地下遗址不包括在内,同时并没有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建筑进行区别分类;

  第二,“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以后不能直接在文物建筑本体上安装灯具了,同时在受保护范围内的所有施工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审批,但并没有说不可以采用投射等别的形式来照亮建筑;

  第三,已经在文物建筑上直接安装了灯具的显然不符合要求,所以已经安装的用来勾勒建筑轮廓的灯具,应该是要拆掉的。这些直接安装在文物建筑上的灯具,即便是冷光源也会存在电路的安全性问题,在安装时还要固定打眼,这就会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

  “之所以这样规定,初衷当然是为了保护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旦烧毁不可能再挽回。所以,做出这样的明确规定很有必要。但我认为,什么情况都不能绝对,如有更先进、更安全的照亮方式,在不违反规定情况下,应该还是可以使用的。所以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钟鼓楼、西安城墙等从此要和夜西安说拜拜。”这位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