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旧书店改造的新闻刷遍了不少西安人的朋友圈,引发网友关注。

  在文化创意成为生活方式的今天,类似的旧物、旧屋改造之所以会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脚下这座城市的热爱。

  在这个旧书店的改造项目中,两位“90后”大学生担纲设计师,在10天时间内用了3万元,完成了这家20年旧书店的升级改造。昨天,三秦都市报记者走访相关当事人,带你揭秘这场“变脸记”。

  “的确不像是个书店”

  沿大学南路一路往西,丁字路口附近,就是李福运的拙玉书店。

  严格意义来讲,这是一家二手书书店。30平方米的店面,近4万册图书,将大学南路两侧的两所“211高校”连接了起来,成为文化坐标。

  记者采访时,36岁的小胡带着儿子来店里逛。“我上大学时,每天都来这里,工作后,就带着儿子来。”小胡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他坦言,文史专业学生多数有“考古癖”,相比那些现代时尚、炫彩夺目的书店,他更喜欢来这里,淘淘二手书。

  改造后的书店,除了位置没变、老板没变、书没变之外,整个店的装饰、设计、灯光、招牌都变了。甚至还增加了书签、纸袋等文创产品。

  书店开业于1999年。当年,河南人李福运从商洛一家矿业企业辞职,因为酷爱看书,便来西安卖旧书。书店取名“拙玉”二字,意指旧书虽有瑕疵,但仍和玉石一样珍贵。

  20年间,书店收购的二手书越来越多,几个书架被压得变了形,很多书只能堆积、散落在地上,将原本就很狭窄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书店的装饰,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修改,看上去破旧、简陋,“从外观看,的确不像是个书店。”

  “旧书店不能只有老故事”

  去年12月,李福运第一次听到有人想帮他改造书店的事——西北工业大学设计系研究生闫迪拿着设计图纸,找到了他。

  这次改造是一项公益活动,由西安本地一家自媒体和相关政府单位发起,参与其中的,都是西安本土设计团队。

  “从本科到研究生,我在西工大读了7年,对母校旁边的这家拙玉书店非常熟悉。”除了是一名在校研究生,24岁的闫迪还有一家自己的设计公司,公司的搭档是她的同班同学陈升。

  闫迪认为,旧书店不能只有老故事,这里不仅应该是书籍与人对话的空间,更应该是建筑与人对话、与城市对话的场所,为城市空间注入更多文化因子。

  眼前这个女孩,一度让李福运心里犯了嘀咕。“这么小的一个姑娘,能行不?”好在,两人沟通很顺利,李福运决定试一试。

  改造分两个部分,一是设计一套视觉识别系统,二是进行空间重建。闫迪从“拙玉”二字入手,设计了统一的LOGO,并将视觉系统的主色调选为墨绿色,“既要有质朴感,还要有书卷气。”

  近4万册图书,在4天时间里完成了统一搬迁。改造开始了,两位“90后”设计师需要首要解决一个难题,“只有3万元预算,如何控制成本呢?所以一切都强调实用,不能炫技。”

  “用设计为西安做一点点改变”

  原来书店的吊顶采用铝扣板材料,高度太矮,改造第一步先将吊顶拆除,并制作了与天花板等高的书架,增大容积量。

  店里的灯光,由过去的白炽灯改成了暖色的轨道灯,被书籍压碎的旧瓷砖,全部拆掉后改成木质地板,整个空间的色调以暖色为主,让人感觉恬淡安逸。

  书店门头的招牌改造是李福运最满意的一部分。墨绿色的底色,“拙玉”二字放在最中间,一个用图书组成的不规则几何图形,成为书店20年来第一次有的LOGO。

  闫迪还给书店设计了书签,“采用古代雕琢加工玉器的工具作为设计元素,上部的图案展示的是图书从竹简、帛书、卷轴到折页的四种演进过程。”

  10天后,改造完成。“可以说是改头换面,我特别满意。”李福运给这次改造打了100分,他十分自信地说,“我的店,是目前这条路上最漂亮、最有风格的。”

  “设计,可以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用设计可以为西安做一点点改变。”闫迪告诉记者,城市建筑不论大小,都应该成为人们之间的联系纽带,这是一座城市产生活力,产生情感认同的基础,“把自己的家,装修的漂漂亮亮当然重要,但是美好生活的内容同样应该包括城市大街小巷、小商小铺的营造。” 

  文/图 本报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