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媒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任虎鹏)“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目标。这让来自生产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平备受鼓舞,同时也对三线企业面临的人才断档问题更感紧迫。

  赵平代表来自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他所在的生产企业地处陕西省汉中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军民融合”产业的蓬勃发展,重点领域的航空制造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像赵平代表所在企业一样的三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技能工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三线企业技能人才引进难、对口专业招人难、人才断档现象较为突出。” 赵平代表说,三线企业培养多年的关键岗位的技能人才,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件后,另谋高薪企业或直接被发达地区企业挖走;受地理位置及发展情况影响,企业想要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也招人难;企业一线青年工人所占比例迅速攀升,技能水平不能满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运用要求,这些都不同程度造成了人才断档。

  赵平代表认为,要实现技能人才的持续培养,为企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的“新鲜血液”,从学校到企业必须架起一座信息畅通、灵活互动的桥梁,寻找技能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最佳切合点。更需要企业深入到学校,学校融入到企业,建立起“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他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校企之间信息共享平台,学校培养专业与企业所需专业共享。企业发布所需专业信息,学校按信息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联动培养。

  传统职业院校一般实行三年定期毕业,采取“理论+实习+企业实践+就业”的培养流程。赵平代表建议,采用弹性就业模式,除理论学习相对固定外,技能实习部分可以校企相互融合,校企综合评定技术能力,对具备企业上岗能力表现优良的学员实行提前毕业就业,激发其参与实践、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同时,他建议在学校实行可调换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对不适合从事此项工作的学生,可由学员提出申请、经校企评估另转专业。这也有利于减轻企业对新入职技能人才的培训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