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广场水生植物区
这里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植被分带清晰可见,奇花异木遍布其中;这里有美丽怡人的自然生态,羚牛、金丝猴林间腾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里有滋润京津的一江清水,潺潺流淌的田峪河及数条支流,滋养着万顷沃土中的生灵;
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人开矿的遗迹随处可见,兵家必争的古栈道依稀留存……
这里,还有一座蕴藏万物基因密码、寄托人类精神文明的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以绿色生态的坚实步伐,践行着天蓝地绿水碧的美丽中国承诺,谱写着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绿色优势 无可比拟的生物资源
一段脱氧核糖核酸片段、一个细胞、一粒种子……这些基因数据,或成为构建未来生物科技和产业的关键。美国、欧盟和日本因拥有世界级基因库而掌握生命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源。
秦岭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东部湿润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这里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动植物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博物馆”之称。已探明的有3436种种子植物、722种动物、440种苔藓和425种地衣。如独叶草、太白红杉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4种。
秦岭不仅孕育着奇妙的生态基因,还饱含人类发展的文明密码。中华文明发祥于此,这里所蕴含的丰厚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也影响着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绿色足迹 凝心聚力的发展历程
“在秦岭建设一个大型植物园,作为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几代生物学家的追求。”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如是表示。
2006年10月10日,陕西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联合共建“秦岭国家植物园”。
春花秋月,寒来暑往。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者经过长期不懈拼搏奋斗,园区已基本完成“一河两场三湖四馆六区十八园”相关建设。其中,一河指田峪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两场指大门广场和停车场;三湖指翠湖、太极湖和枫叶湖;四馆指科普馆、标本馆、温室馆和古生物馆;六区指湿地恢复区、水生植物区、花卉引种试验区、金牛坪游客接待区、殿镇小城镇建设区、首阳高山植物区;十八园指蔷薇科园、杨柳科园、槭树科园、千屈菜科园等专科专类园。
绿色功能 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秦岭国家植物园按照“保护、研究、科普、利用”的方针,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科学教育与普及、生态资源利用四大功能,为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植物园和国家生态示范基地这一伟大目标而努力。
为了保护秦岭生物的多样性,秦岭国家植物园在物种收集、保存和保护上采取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已建成的18个专科专类园中,引种活体植株1000余种,收集观赏价值的宿根花卉种子193种,均挂有标签,引种信息档案完善。如青檀、陕西紫堇等18种秦巴特色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就收集在秦巴园中。
在科研上,探索植物多样性研究、植物引种驯化及繁殖技术研究等领域。同时借鉴国内外植物园和“国家公园”建设经验,科学开发保护,推动秦岭走向世界,实现秦岭地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名片 秦岭生态保护的典范
10月1日,秦岭国家植物园盛大开园。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目前还是世界上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园。
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建成,不仅完善了森林保护的高级形态,而且对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秦岭这个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周边建设一个植物园,对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网络部署和秦岭生态保护及研究我国南北植物区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秦岭国家植物园,焕发着“生态文化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别样风采,成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山水依托。
秦岭国家植物园的绿色行动,定将成为未来的绿色记忆,载入中国秦岭生态发展的史册。任凭时光流转,追赶超越不停,绿色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