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拟涨价?昨天,在"西安市出租汽车行业推进服务质量工作座谈会"上,出租车管理处、出租车协会、司机和出租车公司,一致认为:通过调整出租汽车运价,来从根本上缓解打车难、拒载等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有6位被访者持不同意见。

  据了解,原本在去年,西安市要举行出租汽车运价调整听证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物价局负责人表示,目前运价调整已纳入政府规划,新方案中提出的低速计费已经被采纳。

  管理处:出租车涨价缓解打车难

  昨天,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及协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租车驾驶员、市民代表等召开服务质量座谈会,共同为破解打的难、拒载等问题把脉。

  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西安市区共有出租车12115辆,从业人员3万余人,造成打的难、拒载的原因有五个,一是供求关系失衡,现有出租车难以满足市民打车出行的需求,西安市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约120万人次,约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20%,目前,重庆等城市明确规定出租汽车年平均有效里程利用率高于60%,应当投放运力,而西安市出租汽车平均有效里程利用率实载率已达68%;二是出租车功能定位不准,谁都能打车让出租车沦为基本的交通工具,而不是特殊交通工具;三是出租车运价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难以调动驾驶员的积极性,不愿前往拥堵区域导致“拒载”现象突出;四是少数驾驶员综合素质不高,对行业缺乏热爱和奉献精神,主观上促成了“打的难”和“拒载”;五是行车环境较差,道路通行能力有限,投诉大多集中在施工较多的路段或较繁华地段,如城中钟楼、东南西北大街等。

  该负责人认为,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通过适度调整出租汽车运价来解决,保持一个合理的出租汽车运价水平,是维护行业健康发展,构建文明和谐出租的重要条件。

  协会:建议增加的士港湾

  “物价一直在上涨,可是现在的出租车运价,是8年前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了!”出租汽车协会负责人说,西安市区拥有出租汽车12115辆,营运企业49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日均营运39趟次,日均营运里程约460公里。在12115辆出租车中,企业自有车辆(即公户车)8096辆,均为承包经营,出租汽车个体工商户(即私户车)4019辆,全部为委托管理。

  出租汽车协会会长郑小平建议增加的士港湾解决的哥吃饭、休息、如厕难等问题;积极搭建GPS二级平台,通过推行电召(电话叫车)减少拥堵;通过调整交接班时间,合理增加驾驶员的收入,弥补晚高峰出租运力不足的问题。

  公司:堵而不死无法收等候计时费

  西安某出租车公司负责人说,西安实行的是以行驶里程计价收费为主的运价结构,虽然有停车等候计费,但由于交通堵而不死,80%以上的出租汽车无法收取等候计时费,因拥堵造成的营运损失难以弥补,所以驾驶员尽量避免前往拥堵区域,驾驶员缺乏在交通拥堵的地段、区域、时间营运的积极性,“打的难”、“拒载”等凸显。

  的哥:职业病一大堆

  租车驾驶员常年在城市大街小巷沿街流动待客,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易发脊椎、腰椎、胃病等职业病,同时停车、就餐、如厕等也面临尴尬。

  作为一线驾驶员,王志忠、刘自力等从事十几年出租车行业的老“的哥”建议,将起步价调整到10元,每公里单价从1.5元调整到2元,同时实行低速计费。他们认为,这样一方面随着收入增加、待遇提高,可以稳定驾驶员队伍,提高出租行业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运价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实行低速计时收费,可以有效减少驾驶员拒载、挑客等违规行为的发生,提高服务质量。

  代表:应该调研是否涨价

  “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私家车太多,而出租车太少。”省人大代表马文宝在发言中说,增加车辆的同时,应该引进更多车型提升城市品位。他认为现有比亚迪难以代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应加以改进。西安市政协委员曲家琪称,在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同时,也应加强对驾驶员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驾驶员的服务意识。市民代表陈绪水表示调价首先应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拟调整价格幅度不能太高。

  市民:涨价不能缓堵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有6位持反对意见。市民王女士说:“动不动就涨价,出租车涨价牵一发动全身,那我以后要考虑还能不能打得起车!”被访者刘先生经常在外地出差,“其他城市出租车费用高,那是因为当地人们的工资高,西安工资水平本来就不高,凭什么参照其他城市的标准?”市民林女士说:“涨价不能缓堵,不能缓解打车难,会让更多人购买私家车。”

  物价局:可考虑低速计费

  “目前,西安市出租车调价已经纳入政府工作考虑,正在听取社会各界声音,为召开听证会做准备,其中实行低速计费的意见已得到采纳。”座谈会上,西安市物价局的代表说。

  据了解,在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声音的同时,出租车管理处将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在力所能及加以改进的同时,也将积极向对应管理部门反映,力争进一步提升西安市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文/图三秦都市报首席记者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