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春天(郭朋勃摄)

  西部网讯(记者 魏永贤 通讯员 华荣艳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新芽吐绿,花儿吐艳,鸟语喧嚣,处处呈现“绿树春深,燕语莺啼声断续”的生动画卷。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卫士

  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是野生植物的乐土,更能时常看见一群熟悉的身影穿梭在保护区沟沟坎坎、坡顶谷底,他们终年与山为伴与水相依,用使命和担当,信仰和热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呵护着秦岭的草木鸟兽,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秦岭生态卫士”,有个共同的职业叫“秦岭守绿人”。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卫士

  守绿:行走在秦岭深处,用一生守护一抹绿意

  4月中旬,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麦秸垒区域,依然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广货街保护站站长解振锋一行三人,在寒风中踩着积雪向山顶攀爬。面对突来的降雪,解振锋最担心的是野生植物芽孢受冻害。

  同时,在雪天统计观察保护区动物数量是一个大好时机。“我们必须经常进山巡护,不但要排查危害资源的险情,还要及时通过动物粪便和它的活动痕迹来判断动物活动的种类和数量,收集第一手资料。”解振锋说。

  守山护林24年, 解振锋跑遍了管护区的山梁、沟道、林地。寒来暑往,从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后经过长期户外工作变身为“黑站长”;从初出茅庐,成长为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国家“林草学科优秀毕业生”,其中甘苦自知。但解振锋不改初心,始终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着这方山水。

  “这二十多年里,我见证了保护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两年来,巡护设备大幅度改进和提升,空中无人机和野外热感红外相机的运用,让我们多了‘一只眼’,工作更方便了。”提起护林,解振锋更多的是满腔热忱。

  在这里有70余名生态卫士数十年如一日,甚至父辈几代人终生以山为伴以水为邻,扛起保护区资源保护的重担。

  行走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卫士

  护绿:从“砍树人”到“看林人”的转变

  早上7点,老林保护站生态护林员汪友友准备好背包,与同事们前往西沟峡开启一天的巡山之旅。

  “在这座大山没有比我更熟悉的。”被同事们称呼为“活地图”的汪友友边习惯性将横在路中间的树干挪开,边告知着走哪条路离点最便捷。管护区大到西沟峡、龙王沟、大东沟、花门楼四大区域,小到26个小沟,每条沟有几个小道,哪里有分叉口,他都能一一道来。

  走在熟悉的大山里,这位昔日的“砍树人”回忆以前的日子总会莫名心酸。

  那时候家里太穷了,连玉米粥都吃不上,只有靠山吃山过日子,14岁就开始,汪友友与父亲一起进山伐木养家糊口。后来国家政策变了,汪友友不再靠卖木材为生,家里日子渐渐过得宽裕,他也成为了一名党员,在村子里当了12年生产队长。

  多年来,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耳濡目染下,汪友友于2017年毅然选择加入老林保护站生态护林员队伍,这一干就是6年。

  闲暇时,汪友友习惯借助微信和抖音,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日常宣传、监测、巡护途中的点滴。用他的话说,“我这辈子真是与林有缘了,对我来说护林不但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事业,如果隔几天不上山,我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习惯。”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保护区所有基层护林员的心声。

  从“砍树人”变身“看树人”,从“捕猎者”到“护林员”,从一人护林变成“夫妻档”,从“生态卫士”成为“生态绿军”。。。。。在这里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不断上演。多年的守护,也换来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自觉,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让秦岭的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了。

  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保护生态的种子

  植绿: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保护生态的种子

  “孩子们,今天我们试试看,在这里能与哪些昆虫相遇吧。”4月中旬,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北沟森林体验基地里春芽初绽。这些日子,曹梅梅更为忙碌起来,趁着疫情原因少有人进入,沿着体验线路把新设计的课程尝试着多走几遍。

  北沟森林体验基地

  北沟森林体验基地为陕西首批森林体验基地之一,自基地2013年成立以来,曹梅梅作为森林体验引导师,与集体团队共接待了超过8000余人的学生及省内外团体和各界人士。每一次她都会提前精心构思,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方案,将自己经历的小故事会同所掌握的野生动植物知识及保护秦岭的生态理念渗透在讲解过程中。

  自然科普课走进校园

  “快看,熊猫老师来了!”3月25日,西安市碑林区东羊市小学三年级一班的教师一片雀跃,一堂名为《生态美、生活美》的科普小课堂准时开讲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自然体验引导师马宇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自然科普课,同学们伴随着老师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授课,仿佛置身于精彩纷呈的大自然中。

  这几年来,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在做好资源保护主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建专业团队不断走进商洛、西安等周边中小学校,通过举办自然科普讲座,在寓教于乐中,让爱护环境、爱护秦岭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