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第七场举行,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宣布:榆林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这1.82万贫困人口已具备退出条件,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脱贫“摘帽” 他们是乡村领路人
时下,榆林脱贫攻坚战场上喜讯频传,从田间地头到扶贫车间,脱贫攻坚一线传递着火热的干劲和必胜的信心。其背后,领路人的作用格外重要。
榆林市定边县杨井镇阳湾村村民郝明忠家境贫寒,收入微薄,守着三口破窑洞过了大半辈子,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户。第一书记石学峰一次次走访入户,开导鼓励,帮助他建立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提起了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儿。如今,郝明忠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种着100多亩地,经营的家庭农场养着6头猪。“感谢老石,让我在有生之年过上了好日子。”郝明忠笑容满面地说。
在榆林的田间地头,还有很多像石学峰这样的第一书记。李春临介绍,榆林市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作战指挥部,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下派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把“最能打硬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出台脱贫攻坚《奖惩细则》,激励和督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产业特色变成了扶贫亮色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核心和关键。2019年,榆林全市89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带动2.2万户贫困户,分红1027.9万元。
李春临透露,榆林市将涉农资金整合的70.8%用于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资金78.6亿元,实现全市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
“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山地苹果47.3万亩、设施蔬菜2.83万亩、马铃薯20.9万亩和羊子107.9万只,发展特色产业小杂粮94.8万亩、中药材26.7万亩,累计覆盖贫困户25.96万户,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李春临说。
此外,榆林全市3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个家庭农场和1.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劳动务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等形式,将3.4万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之中。横山羊、吴堡挂面等6个典型范例被编入《产业扶贫陕西范例》,在全省范围推广。
彻底改变“滩区有水不能吃”局面
白于山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心,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山区之一,涉及榆林市定边、靖边和横山三县区,总面积8659.6平方公里。该区域地下水位在350米以下,取水困难;地表缺水且多为高氟水、苦咸水,不能饮用。为切实解决白于山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榆林市累计投入资金4.19亿元,分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工程,34.51万群众实现了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跨越式转变。
通过打深井、建高位水池、铺设供水管线,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1509处,使30.13万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以户为单元,新建水窖和蓄水池11822座,硬化集雨场131.18万平方米,由卫健部门落实专门技术人员,指导农村供水管护员定时定量投放漂精片(每吨水投放10片),从根本上解决了缺水区和氟病区4.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此外,定边西线引黄提升改造工程预计2020年10月建成通水,并同步实施了八条支管线进村入户项目。建成后,定边县6个乡镇、1个便民服务中心的28个行政村、6925户、38977人将由饮用窖水变为饮用自来水,彻底改变“山区无水吃,滩区有水不能吃”局面。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