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嘉)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航天科技四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该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天四院在建院初期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研究成功一种聚硫橡胶复合推进剂配方,进行试验型固体发动机研制。这种发动机直径只有大约300毫米,研制它的目的不在于实际使用,而希冀经历一个发动机研制全过程,积累研制经验,探讨研制规律,总结研制程序,掌握研制技术。1965年7月到8月,通过了6发飞行试验考核,胜利结束了该发动机的研制。在300毫米发动机研制成功之后,航天科技四院开展了直径770毫米发动机研制,极力想把这个发动机用于实际使用。恰在这年国家制定了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计划,据此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部门决定使用固体发动机作为第三级。于是从1966年开始展开了我国第一种可用于实际的固体发动机研制。

  发动机直径从300毫米一下子跨到770毫米,无疑是巨大而艰难的一步;总体部门提出的总冲和质量比等技术指标,对于新生的固体发动机来说,无疑也是够严峻的;加之工作环境是高空,按要求旋转;而且要求1968年就得交付,困难可想而知。试制工作就这样磕磕绊绊地向前推进着,但是始终没有停滞。

  终于,1969年开始发动机正样研制。在这一年里试验了15台发动机,包括在卧式旋转架上和高空舱内的热试车,当年9月如期给总体部门提供了3台发动机,参加了在北京进行的全箭联合试车,结果表明发动机全部合格,可以完全满足总体要求。

  1970年初,航天四院又进行了一台高空模拟条件下的旋转试车,依然获得圆满成功。从研制启动到发射成功,仅仅只有3年时间,这样快的研制速度,在世界航天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东方红卫星发射在即,4月中旬,杨南生副院长和钱学森、李福泽、杨国宇、任新民、戚发韧等同志一道从发射基地赶到北京,向周总理等领导同志汇报关于卫星、火箭发射前的测试与准备情况。此后,中央批准了卫星发射。

  1970年4月24日,是个让中国人自豪和振奋的日子。这一天,杨南生副院长率四院试验队在20基地参加了卫星发射,圆满完成了发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