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统计局8日发布统计报告显示,70年来,陕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供给能力显著加强,需求结构持续改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福祉明显增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根基更加牢固,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在奋进的征程上激扬。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量实现“大跨越”,增速稳居第一方阵,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
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12.85亿元,2017年迈上两万亿大关,2018年达到24438.32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1.9%提升至2.7%。
经济增速稳居第一方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1995年以后发展驶入快车道,除2001年外,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增长8.3%,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发展潜能不断释放,追赶超越步履坚实。2018年,陕西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5位,较1978年前移4位;居西部第2位,前移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12位,前移8位。2018年,财政收入居全国第18位,较1985年前移3位;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6位,前移8位。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次产业协同驱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产业结构优化成绩显著,转型升级成果凸显,城镇化建设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速成长,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协同驱动。去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5%、49.7%和42.8%,再次过渡到“二、三、一”模式。与1978年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23个和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5.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提升。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人均GDP稳步提高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企业效益稳步提升,经济发展日益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人均GDP稳步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1952年全省人均GDP仅85元,1978年不足300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均GDP大幅提高。1988年跃上千元台阶,2001年迈过5000元大关,2005年冲上万元新台阶,2009、2011年分别跨越2万、3万大关。2018年达到63477元,人均GDP从1952年相当于全国的71.4%提高到98.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存款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财政总收入不到1亿元,2018年达2243.14亿元。每百元GDP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5.08元提升到2018年的9.18元,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降本增效成效明显,企业效益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工业坚持“提速增效,提量增效”并举,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企业杠杆率不断下降。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060.4亿元,比1998年增长25.6倍。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位列全国第八
增幅居全国第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改善营商环境,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2018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8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84%;2013年至2018年间增速连续保持两位数,实现年均增长13.2%。随着京东物流总部等大型网络零售商在陕落户,互联网零售呈现较快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418.43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5个百分点。
科技投入力度不减,科技优势日益凸显。全省专利申请由1985年的302件迅猛增加到2018年的76512件,全省专利授权量由1985年的5件增加到2018年的41479件。
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旅游收入成倍增加。作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充分发掘整合各种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迅猛。2018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37.14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31.26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18倍和1765倍,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0.6%。
位列全国第八,增幅居全国第一。大型企业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五上”企业数量达到27793户,较上年增长11.5%。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
再到“居者优其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房地产业从无到强,消费市场活跃,外贸出口大幅增长,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城镇居民在以低租金为特点的实物福利分配住房制度下,住房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百姓住房从平房、筒子楼、单元楼,到高层、洋房、别墅,实现了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2018年全省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508个,比2013年增加818个。2018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4118.56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110倍。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商业经济不断增强。2018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8.27亿元,比1952年增长1445倍,年均增长11.7%。
出口领域不断拓展,出口总额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外贸出口仅为0.12亿美元,1985年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2018年,全省出口总额2078.33亿元,增长25.3%,增速位列全国第四位。
对外贸易破冰前行
与19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进出口贸易伙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对外贸易逐步扩大,贸易伙伴遍及全球。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仅为0.2亿元,对外贸易主要以商品出口为主,进口甚微。2018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512.82亿元,比1985年增长760倍。截至2018年底,陕西与19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进出口贸易伙伴,遍及五大洲,真正实现了贸易全球化。
投资软环境日益优化,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如今,陕西形成了5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外商投资体系,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入驻陕西,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发展更高层级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18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均保持贸易往来,实现进出口318.79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1.7%。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对外投资8146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5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6.82亿美元。当前,陕西正在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础产业补齐短板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比1949年增长91.8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从发展的“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枢纽经济借“道”而兴。陕西公路交通已形成“三纵六横八放射”综合运输大通道。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91.8倍,比1978年增长3.6倍。铁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大动脉,2018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140公里,铁路客运量1.1亿人次,货运量4.2亿吨。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截至2018年运营车辆数达1050辆,运营线路4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23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全国机场第七位,2018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62.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99万吨。
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系统加速构建。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邮电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半数的县没有电信局、所,通信十分困难。2018年,全省建制行政村100%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邮电业务总量达2354.7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达138.88亿元。互联网宽带用户高速增长。互联网宽带用户由2000年的19.87万户发展到2018年的1057.40户,增长52.2倍。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通信光缆线路长度累计达到123.8万公里;全省移动电话基站数达23.9万个,4G基站数达13.7万个。
人民生活福祉不断增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6.5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0元增加到2018年的33319元,增长106.5倍,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起步到迈上万元台阶,达11213元,增长82.7倍,年均增长11.7%职工工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654元。2018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74993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
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提档升级。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66元,比1978年增长了81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07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74倍。
耐用消费品“量质并升”,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拥有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老三件”是人们的追求。新世纪以来,新兴家庭耐用消费品如移动电话、电脑、空调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需求日益向着高档化、享受型发展。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36.6部,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空调分别达到98.3台、97.0台、104.0台、115.1台。
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比1978年增加2.97万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投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成果丰硕,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教育均衡发展步履坚实,文化事业全面繁荣。1957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2.89%。2018年全省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9.95%;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8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比1949年增长3.6倍;公共图书馆111个,比1949年增长15倍。2018年,陕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43.8亿元,是2014年的1.8倍。
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2018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3.53万个,比1978年增加2.97万个,增长了5.3倍;床位数25.37万张,增加20万张,增长3.7倍;卫生技术人员32.78万人,增加25.66万人,增长3.6倍。2018年全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与计生的支出达到454.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6%,较201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社会保障提标扩面,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8年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991.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74.4万人,全省所有县(区)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34.25万人,参合率达98.7%,20种大病全部纳入新农合补助范围。截至2018年底,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全省27个贫困县摘帽,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数分别比2012年减少了180万户和606.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1.9个百分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记者梁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