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险,手机和充电宝都没电了,只要拿出名片大小的太阳能电池,就可以给手机充电。”3月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发布会上,这些听起来有些不可能的事,科技专家说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了,它们将改变人们的生活。

  西安交大电信学院吴朝新教授说,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不同,它不仅具有超薄、超轻的特点,还有反复折叠使用的优良柔性特性,给了它巨大的发展应用前景。他一边演示研制的钙钛矿材料,一边拿阳光动力无人机举例说明,“在机身安装上甚至粘贴上这种柔性薄膜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减轻无人机的载重,关键能为无人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幅度提升无人机续航能力,让无人机适用性更加广泛。”

  “未来手机不仅能使用上柔性屏幕,而且还能使用上柔性电池。”吴朝新希望这项技术能早日量产,成为“黑科技”一匹快马,为民用应急、军用、可穿戴设备、绿色城市景观照明等特殊领域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

  接下来,西安交大“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试验室的葛晨阳副教授,举起一台“结构光3D深度相机”,记者站在安装有绿豆粒大小的激光散斑投射器芯片的摄像头前,拍摄数秒后,电脑屏幕上瞬间生成真实反映记者面部特征的立体图像。

  葛副教授说,利用这个图像就可实现人体面部特征的精确识别,这项技术的技术原理已经在国内外智能手机研发中得到应用,比如高端手机已经开始设置使用的人脸识别开机等。

  葛老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患了牙齿疾病的病人,修补损伤的牙齿,需要牙医人工制作石膏模,然后依此制作假牙进行安装治疗,由于人工测量的误差,患者需多次就医才能完成诊治。有了这项新技术,将相机放入口腔,对受损牙齿进行精确拍摄测量后,便可结合3D打印技术为患者制作与真牙一模一样的假牙,一次安装就可完成诊治。

  葛老师说,经过8年多的研究和自主创新,他所在的研发团队已就相关技术申报10项美国发明专利(其中6项已获得授权)和40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13项已获授权),解决了动态、实时、准确获取深度图像的难题,在小型化激光散斑结构光芯片模组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