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都市快报
眼看着
农历新年就在跟前了
小编不禁也想问这么一句:
生活在西安
你幸福吗?
西安多有魅力啊
咱就不老生常谈什么十三朝古都这种话了
就随便说一说说
刚刚过去的2018年西安有多优秀
大西安用“西安速度”助推经济发展
用西安魅力彰显强大“西”引力
“新西安人”突破百万!
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50万!
伴随着“西安年·最中国”红红火火
西安一跃成为网红城市
那是从年初红到年尾
。。。。。。。。
毕竟新的一年要开启新的篇章
2019年的西安
那也是非常让人期待了!
今天下午三点,西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户籍业务全城通办、创新创业生态圈、西安年●最中国等一大批新举措新亮点将全面助力大西安2019年新年新发展。
就是大西安的人口
你知道
目前西安总户籍人口有多少吗?
小编要说的这个数字
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西安市新增“新西安人”共计795166人。其中博士以上1253人,硕士研究生26762人,本科237543人,大专151121人,中专、技校55786人;人才引进32126人。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口的63.5%。
自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至2018年底,西安新增落户人口已超过105万!截至2018年12月31日,西安户籍人口共计9923159人,大西安户籍人口即将突破1000万!
你没看错
10000000
后面有7个0
2019年度第一项户籍新政
将于明天起正式实施!
西安户籍“全城通办”
打造“15分钟政务圈”
自2019年1月23日起,西安市公安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对部分居民户籍业务推行“全城通办”,全力打造“15分钟政务圈”。
西安市户籍业务的“全城通办”,就是群众可“就近”在西安市公安局任何户籍派出所均可办理本市所有派出所的指定户籍业务。
西安市通办的户籍业务分五类39项
(一)查询业务。1、户籍档案;2、户籍证明;3、新生儿重名查询;4、姓名规范字查询。
(二)登记业务(立户及迁入集体户除外)。5、新生儿报户;6、市内迁移;7、有合法固定性住所人员落户;8、收养子女落户(已办理收养手续的);9、夫妻投靠落户;10、父母投靠子女落户;11、子女投靠父母落户;12、学历落户;13、留学回国人员落户; 14、在校大学生落户;15、人才引进;16、投资创业落户;17、在本市居住生活并缴纳社保人员落户;18、退役军人恢复户口。
(三)变更更正业务。19、姓名变更;20、民族变更;21、宗教信仰变更;22、婚姻状况变更;23、文化程度变更;24、服务处所变更;25、身高变更;26、兵役状况变更;27、籍贯更正;28、血型更正;29、出生地更正。
(四)注销业务。30、死亡注销户口;31、加入外国国籍或在国外定居注销户口;32、出境注销户口;33、服兵役注销户口;
(五)居民身份证业务。34、居民身份证核验;35、居民身份证挂失申报;36、居民身份证损坏换领;37、居民身份证到期换领;38、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39、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
以上五大类39项户籍业务自此将不需要“流转办理”、不需要“流转审批”,全部实现“现场办结”,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城通办”,切实做到“15分钟政务圈”,确保西安户籍新政始终“最优”。
除此之外
目前最让大家期待的应该就是
已经迈入第二个年头的
“西安年·最中国”文化活动
这两天西安大唐不夜城、古城墙等
已经开始进入过年模式了
2019“西安年·最中国” 2.0版
到底会有什么新亮点呢?
凸显最中国年味
2019“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从2018年12月31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五)开始,一直持续到2019年3月6日(农历正月三十)结束。
也就是历时66天
和去年相比增加了40多天!
2019“西安年•最中国”活动,结合西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节庆文化、体育文化、非遗文化、时尚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西安年文化内涵,突出“民俗风、国际范、流行色”等元素,通过围绕“史源之城—最中国、时尚之城—最炫丽、民俗之城—最乡土、博物之城—最雅致、舌尖之城—最美味、科技之城—最创新、书香之城—最神韵、年节之城—最年味、祈福之城—最吉祥、多彩之城—最开放”等内容,以“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策划推出2项主会场活动、十二大主题41项分会场活动,以及251项主题活动,全面展示大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富有吸引力的民俗特色资源,塑造大西安“世界文化之都”和“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的城市形象。
将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西安年”活动形式,通过空中灯光秀、科技主题巡展、VR体验展、3D打印成像技术展等活动,让用户拥有沉浸式的感受并体验最真实的西安,实现“西安年+科技”的融合。
活动体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推出传统庙会、社火表演,再现传统敬天、敬神礼仪与习俗,开展形式丰富的新春祈福、祭祖活动,设计泡泡油糕、葫芦鸡、神仙粥等唐食、唐菜、唐饮“三唐美食汇”系列套餐,凸显西安年的传统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