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自本报上周推出《推动名校+工程 西安各学校大开“脑洞”》以来,西安教育新机制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不少家长致电本报纷纷称赞,同时也希望校际间差距可以有效缩小,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

  据悉,西安市教育局推出“名校+”工程以来,各区县教育局积极响应,推行与实施中稳步向前,探索与学习中共同发展,统筹深入、加大力度,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此,记者走访了西安市碑林区、新城区教育局,了解这项工作。

  碑林区教育局

  五种模式促均衡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通过“名校+115”发展策略,即坚持一个目标,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秉承一个原则,职级不变,多种模式,均衡发展,共同提高;推广五种模式,即一长多校,共同发展;全面托管,深度融合;交流合作,资源共享;联合总校,特色带动等举措,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特色发展的关键途径。

  首先以“品质+”工程,打造美丽校园入手。从学校的硬件、文化、绿化、美化等校园环境,投入大量资金,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校园面貌;并进一步发挥辖区内名校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组建5种类型26个名校+教育联合体:一长多校,共同发展方面,组建铁五小学大学区和大学南路小学紧凑型大学区;在精准帮扶,促进提升方面,西安市第二中学依托铁一中的管理特色,密切合作交流,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托管,实现深度融合方面,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全面托管九十三中学,九十三中作为二十六中南校区投入使用;在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方面,西北大学附属中学在西安市五中设立了朱雀校区,实现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西工大附中在八十二中设立了示范班,两校优秀教师共同执教;联合总校,特色带动方面,打破机制体制的界限,组建了交大附中+西信中学、西工大附中+含光中学、交大附小+沙坡小学等跨体制教育联合体;同时,还发挥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优势,组建建国路小学+仁厚庄小学、雁塔路小学+东关南街小学等“名校+”联合体,并对26个“名校+”联合总校和分校集中进行挂牌。像这样一系列“名校+”工程的有力措施,将更深入地辐射和惠及碑林辖区内更多的学校及百姓。

  新城区教育局

  把好学校办在家门口

  记者获悉,新城区教育局党委自2012年以来,共组建了51个“名校+”共同体。其中,一长多校共同体15个、学校联盟共同体22个、教育集团共同体10个、中小幼共建共强区域共同体4个。“名校+”共同体凸显了名校与弱校(新校)之间的共同命运、共同担当和共同发展,体现了成建制的移植和一体化的管理,缓解了“上好学难”和“择校热”,进一步壮大了新城辖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并涌现出一批高品质高颜值的新优质学校。“名校+”工程驱动,名校有了新增量,弱校有了新变量,趋向实现共建共强、共建共享的愿景目标。

  据介绍,首先是强力实行一长多校。2016年以来,新城区已组建15个一长多校共同体。一长多校涵盖了强校托管弱校、幼小衔接、职幼衔接等多种方式。一长多校实现了校际间人财物的一元化管理;其次是加力实施学校联盟双挂牌。由名校联盟薄弱学校快速提升。

  目前,已组建22个学校联盟共同体。其中,分校双挂牌8个、学校联盟双挂牌14个。名校全面领导联盟薄弱学校的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教学管理、文化提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实施“民办名校+公办弱校”的模式,由民办名校联盟公办薄弱学校,双挂牌。民办名校成建制帮助公办弱校快速提升为周边群众认可的新优质学校;加速推进集团化办学。以一长多校、学校联盟等为支撑组建了10个教育集团共同体。让多所学校抱团、组团发展,产生规模、聚集效应。教育集团实行总部校长负责制,由名校校长担任总部校长,对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实行一体化领导和管理;组建中小幼共建共强区域共同体,组建了后宰门、康乐路、朝阳门、大明宫4个区域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内名校对弱校都有帮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后宰门、康乐路2个优质教育共同体帮助大明宫、朝阳门2个新兴共同体联动提升。搭建了校际间的“六联”平台;全面推行成建制移植的“名校+”模式。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将名校优秀的师资团队、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学校文化成建制地移植到薄弱学校,加速薄弱学校的优质化进程,把“名校+”做实做精做好,打造“名校+”新城模式。

  本报记者 农思思 赵娜 刘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