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彩陶壶

  杨官寨遗址史前墓地发掘鸟瞰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区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这个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市。1月18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15~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官寨考古队对杨官寨遗址环壕外围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墓葬,根据出土随葬品及碳十四测年等相关资料,推断该批墓葬为与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同时的大型墓地,系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

  国内首次发现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

  此次考古发掘初步探明,该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东北部,东界距遗址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目前总发掘面积约1967平方米,共发现该类墓葬182座,分布密度非常大,初步推测墓葬总数可能逾2000多座,规模空前。大量史前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的空白,为这些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

  在2016年度,杨官寨考古队对其中75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其中的7座墓葬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这些墓葬均为东西向,墓葬形制绝大部分为偏洞式(即以东西向的长方形土坑为墓道,向南北两侧掏挖洞室安葬死者),土坑竖穴墓较少。据考古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属于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4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割体葬仪、织物包裹透露史前墓葬风俗

  另外,此次发现的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葬式也较为相同:人骨均为仰身直肢,头朝西。人骨保存完整,四肢摆放整齐,足部大多并拢。其中,个别墓葬的人骨附近还发现有疑似包裹的织物,部分人骨发现有割体葬仪,还有部分戕害女性的现象,这些发现为考古专家研究史前墓葬风俗提供了重要材料。经过初步鉴定,考古专家发现该墓地居民在人种类型上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关系较近,初步鉴定个体死亡年龄集中在中壮年期,有少量婴幼儿个体,不见老年期个体,男女性别比例约0.63:1。

  在陪葬品方面,该墓葬仅出土了少量夹砂罐、彩陶壶、陶杯、石壁、骨珠等物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陪葬品能透露出不少讯息:骨簪、陶环、石环等饰品透露出部分人骨有佩戴首饰的现象,这是关中地区首次发现该类现象;一座墓葬内出土了一块做工十分精细的颜料,经检测该颜料为经提纯后纯度很高的赤铁矿。

  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考古

  据了解,鉴于本次发现意义重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了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对墓地开展了体质人(全基因组水平)、病理学、同位素、牙结石、腹部寄生虫、碳十四测年等方面的多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研究,深入了解墓地内人群组成及血缘关系、食物结构及其排列形成过程等相关情况。

  同时,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考古队还对其中两座墓葬进行了加固保护并整体打包,不仅使墓葬得以长久保存,还为下一步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更多素材。

  温琳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