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上地下都是宝,一定要防范不法分子盗掘、破坏田野文物。”在秦都区双照街道办上帝王村,有一支15人组成的田野文物保护巡查队,他们肩 负着附近200余处文物点的日常巡查、防范预警任务,成为守护田野文物的“流动哨兵”。6月23日晚,记者跟随这支文物保护巡查队,夜间对田野文物进行巡查。

  子夜“流动哨兵”巡查田野文物

  当晚10时30分,上帝王村外的庄稼地,静寂笼盖四野。

  “关手电!手机调静音!徒步巡查!”随着队长魏红权一声令下,5名头戴小红帽,胳膊上佩戴着“文保巡查”字样红袖章的队员,从村口快步奔入农田。

  “这一带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副队长王伟告诉记者,文保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文物数量多,也是盗墓活动重灾区。“一年四季都要提 高警惕。”王伟指着眼前的农田说,冬天黑夜时间长、农闲少有人出来活动,而秋收时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便于犯罪分子隐蔽,夏季后半夜,经常有人结伴盗掘,每年麦子收割完,都会发现地里有盗洞。

  “注意安全,走慢些。”文保员魏红星说,每天晚上从10时到次日凌晨2时,就要“潜伏”在田间地头随时观察可疑动向并及时报告。

  在黑暗中环望四周,依稀可见几个山包一般大小的覆斗形墓冢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田野间。“这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域,附近分布着百余个陪葬墓,有些还有封土,大部分因为技术条件、保护难度等原因尚未发掘。”

  “懂行的从墓顶掘坑,不懂行的才在墓底钻洞。”文保员魏红星打开手电仔细地检查着一片树林里是否有盗掘痕迹。“脚头勤,细心,及时将所知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当好参谋,这就是我工作的方法。”他对记者说。

  “文物是国家的 任何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保护”

  此时,闷热的天气,加上蚊虫的叮咬,让记者苦不堪言。而这一切对文保员来说,早已习惯了。部分道路是文保员用砍刀砍出来、用脚走出来的。他 们一边用砍刀砍着两边的杂草,一边说:“草长得猛,两天不砍就看不到路了。”记者气喘吁吁地走到一片苹果树下,看到脚边有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坑。文保员 说,这是一个未遂的盗洞,当时盗墓贼正在挖洞,被夜巡的文保员发现,村民们拿来锄头、扁担当武器把苹果树林团团围住,盗贼见状,丢下工具迅速逃跑,第二天 早上,自己带着几名村民将盗洞用途全部填上。

  接近凌晨,文保员们依然行走在荒郊野地,转战了一个又一个重点文保区域。“这个点儿在田间地头的人,不是盗墓贼,就是抓盗墓贼的。”文保队 长魏红权笑着说,外行人看来貌不惊人的土丘,在他们眼中则是无价之宝,文物现场的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背后,也许就隐藏着一些蛛丝马迹。

  他说,工作中既要保证文保工作的规范性,又要及时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比如村民发现文物隐匿不报,这属于行政执法范畴,但损毁文物,就构成了刑事犯罪,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但依然坚持昼夜值守,每天晚上,至少巡查5圈,巡查一圈的路程接近10公里。

  王伟说:“自家后院外也是一片文物保护区域,平时只要有人接近自己都会阻止,当了文保员后,每天巡查完之后都会到自家后院外的文保区域周围转两圈,每天来回走几圈,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地下到处都是宝贝,如果文物得不到保护,传承精神就难以继承下去。”魏红权告诉记者,知道地下藏宝后,他们多了一双警惕的眼睛,他们的任 务就是看管好祖宗留下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文物是国家的,任何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保护。只要自己身体还好,就要做好文保工作,尽好一名文保员的义务。

  凌晨2点,文保员们依然没有“收兵”的意思。对他们而言,在看不到硝烟的护宝战场上,战火从未止歇。

  本报记者 宋超 王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