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长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军,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过去一年

  长安区、周至县

  分别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2024年

  还将有哪些“大动作”?

  小布带你划重点

  ↓↓↓

  长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军表示,过去一年,长安区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西部强区迈出坚实步伐。首次获评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国市辖区旅游竞争力百强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

  ·攀高比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55.17亿元、增长8%,区属固投完成187.16亿元、增长9.1%,区属社消零售总额完成71.10亿元、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84亿元、增长42.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51880元和21288元、分别增长6.0%和7.9%。签约亿安数字科技等重点项目36个,长安获评全省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蓄势赋能,创新驱动步伐加快。

  强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开展长安大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专场活动10场、就地转化科技成果13个,惠峰澜图中小企业服务站建成落地,融讯智能制造港入选市级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平台,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瞪羚企业3家。

  ·全域统筹,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全力支持西康、西十高铁和地铁15号线等重大路网工程加快推进,长安大道入选陕西“十大最美农村路”,完成西长安街及14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

  ·坚守初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新增城镇就业8070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所、新增学位1120个,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全面建成,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改造完成,新生儿一站式服务圈正式投运,获评全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六大行动”,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年优良天数218天、同比增加39天,百姓尽享绿色福祉。

  ·多措并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纵深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累计培养1968名青年人才、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创新开展百名纪检干部“廉”百企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科网格·多网合一”基层治理模式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全省推广,信访工作法治化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长安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平安区县并被授予“平安铜鼎”。

  2024年

  长安区将扎实推进

  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

  聚焦打造

  产业强区和宜居之城功能定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中

  勇挑重担、多作贡献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活力。

  加快编制“双中心”规划,出台支持秦创原建设暨梧桐树科转行动10条硬措施,加快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2个科技园,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成果孵化基地等3个项目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70家和230家,就地转化科技成果项目10个以上。

  二是坚持多元驱动,构建产业新高地。

  着力构建“3+5+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五好”农业,加快神禾塬农田景区、砲里塬农田高产区建设,精心筹备中国兰花博览会。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长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4个在建工业园区建设,启动建设以AI制造、诺维北斗等企业为牵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配套的9个制造业基地。

  三是坚持项目支撑,培育竞争新动能。

  ·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突出数量和质量并重、签约和落地齐抓、政策和服务同步,努力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落地率、前期手续办结率、储备项目开工率、计划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达效率,推动113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年投资量110亿元以上。

  四是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城市新能级。

  ·完善“七横十二纵”交通体系,全力推进西十、西康高铁、地铁15号线等重大路网项目建设。

  ·启动新一轮城市体检行动,实施4条市政道路改造,稳步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6个停车场、新增车位1100个。

  ·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巩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成果,新建口袋公园4个、城市绿地4.8万平方米,推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五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和美新乡村。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编制好实用性村庄规划,完成9个示范村微改造、深提升,推进5个片区14个村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5个乡村振兴共同体。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一百个“新乡村”,培育一千户“新业态”,培养一万名“新农人”。

  六是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幸福新生活。

  提升就业之效,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以上。夯实教育之基,创建3个市级“名校+”、城乡教育共同体,培育5所新优质学校。守好健康之门,支持市中医医院南院区运营,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织密社保之网,新建4个养老服务中心(站),做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工作。

  七是坚持绿色发展,擦亮生态新底色。

  ·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提升秦岭保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配合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守护好秦岭的绿水青山。

  ·推进美丽长安建设,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左右,加快形成绿色竞争力。

  八是坚持底线思维,优化发展新环境。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打造“全科网格·多网合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金名片”。

  ·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0个应急避难场所。

  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表示,过去一年,周至县全力以赴抓项目、兴产业,抓改革、优环境,抓作风、提能力,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县GDP增长7.9%,增速全省前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9.7%,全省排名前10、全市排名第一;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速22.5%,全市排名第二;工业类园区产值增速269.6%,全市排名第一,荣获2023年西安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和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荣誉,获评“2024年中国最美县域”称号。

  ·产业带动“强”的优势更加凸显。

  成立全省首家猕猴桃产销联盟,成功注册“周多福”品牌,猕猴桃综合产值由2021年的52.09亿元增长到81亿元,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推出精品旅游线路44条、文创产品6类,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770.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35亿元。

  ·生态环境“优”的成效更加鲜明。

  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国考断面黑河入渭口、4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超过Ⅱ类标准,获得全省用水考核满分,西骆峪水库、黑河入渭口段被市政府命名为西安市第一批“幸福河湖”;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42天,连续三年完成市考任务。林长制责任进一步夯实,“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保护机制运行高效,全县142.6万亩天然林得到长效管护,位列全市“四到县(区)”考核第一名。

  ·城乡融合“美”的全景更加清晰。

  县城河生态停车场建成投用,22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96条农村公路改扩建工程有序实施,新增县城公交线路4条,成功创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6个、美丽村庄20个、花园乡村12个,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县人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一纽带五片区”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沿秦岭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1元,较2021年增长23.6%。

  ·人民群众“暖”的感受更加真切。

  10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投资4.67亿元。县实验小学、西京职业高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350个。县人民医院成功加入“西北儿科联盟”,高标准通过全国基层中药示范县省级评估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县。新建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个、周到老饭桌64个,城镇新增就业2390人,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2.49亿元。成功举办“秦岭·秦人·秦声—2023陕西省首届乡村戏曲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26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为全市重要的

  生态功能区和主要“水源地”

  2024年

  周至县将始终扛牢

  “守山护水”的政治责任

  创新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周至实践

  行稳致远

  一是“护”出绿水青山的新颜值。

  实施天然林生态保护修复143万亩,深度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坚决守住绿色发展底线,讲好秦岭故事,当好秦岭卫士。

  二是“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持续丰富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内涵外延,年内继续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村10个、美丽村庄20个;稳步实施农民增收行动,精准培育乡村产业,年底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60%。

  三是“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

  坚持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并举,加快165个总投资554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投资额突破126.9亿元。

  四是“绘”出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年内打造60个3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力争年底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哑柏板块建成投用,致力打造全市粮食、蔬菜、水果保供基地和重要物流集散地,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五是“办”出惠民利民的新福祉。

  ·打好援企稳岗、增容扩岗、技能提升、重点群体就业“组合拳”,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重点人口转移就业4.5万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6所,争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

  ·稳步推进县体育场及全民健身中心、县剧院改造、县中医医院整体迁建、县公卫中心等项目建设,尽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