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

  邀请阎良区委书记、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牛恺,高陵区委书记张水利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过去一年

  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陵区

  分别取得了

  哪些工作成效?

  2024年还将有哪些“大动作”?

  小编带你划重点↓↓

  阎良区委书记、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牛恺表示,过去一年,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瞄准‘两个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十项攻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高标定位、追赶超越

  加速经济跃升

  阎良区(航空基地)生产总值增长8.3%,7项指标双位数增长;11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2.3亿元,增长86.2%;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实现翻番。航天基地生产总值增长7.2%,总量突破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8%,连续41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全员招商、系统扩能

  壮大产业集群

  阎良区(航空基地)实际引进内资111.7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帮助111家企业扩增产能2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航天基地签约入园项目297个,5家央企和省属国企签约落户;组建7个产业联盟和2个专业联盟,首批会员企业412家,初步构建了航天产业发展的组团矩阵。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释放发展活力

  阎良区(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新增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航空大数据中心”入驻企业增长40%、共享设备增长24%。航天“国家超算中心”开机率、CPU节点使用率增至10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8家,挂牌上市企业达到28家。

  用心用情、惠民利民

  厚植幸福底色

  阎良区(航空基地)建成5条运动廊道、208个笼式球场,举办活动1.5万场次,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评估全国排名第5,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银鼎”,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2024年

  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

  将聚力“八个新突破”

  全力以赴

  强产业、扩投资、促创新、深改革

  兴乡村、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

  奋力谱写

  中国式现代化阎良实践和

  航天实践的新篇章

  用“强产业”构建集群新格局

  航空制造突出强链补链,以链主项目为牵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机载、动力等细分支链集聚,强化“门对门”配套生态。

  先进制造突出产能承接,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快速增长赛道,全力承接产能转移,持续做大先进制造集群。

  用“扩投资”推动增长新突破

  开展“项目快落地”攻坚行动,一项目一策略、一项目一专班,服务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开展“园区增效益”攻坚行动,谁招商谁服务,跟踪投资、产值、营收标准落实落地,服务企业登高升规、不断壮大,力促履约达效。

  用“促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扩能创新平台,发挥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院士工作站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80项以上。

  用“深改革”激发内生新动力

  深化开发区改革,以“招商+”为方向,固化产业促进措施,赋予各部门新的职责,构建全方位服务产业生态。

  深化国企改革,以盈利能力为导向,激发存量资产新活力,全面转型“产业运营商”。

  用“优生态”绣出城市新颜值

  守好美丽蓝天,深化开展扬尘、散煤、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全年优良天数不少于272天。守好美丽河湖,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确保“两河”水质稳定达标,全力打造“幸福河湖”。

  用“惠民生”绘就幸福新画卷

  新增学位1890个,培育新优质学校5所,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验收。正式启用新中医医院,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全力加快安置房建设,按期交付,让群众早日回迁新居。

  用“兴乡村”焕发振兴新活力

  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高标准推进总投资19.8亿元的24个项目,高质量完成7大类34项发展指标,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小城镇”带动“乡村美”,抓好总投资7.2亿元的36个小城镇项目建设,争创省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2个以上。

  用“防风险”推动治理新提升

  安全生产精细化,深化重点领域排查整治,台账管理、闭环整改,推动事故隐患动态清零。

  应急管理实战化,开展城市安全运行体检,完善防灾减灾“四项机制”,不断提高处置保障能力。

  社会治理法治化,全力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实现省级平安区“六连创”,奋力夺取“平安金鼎”。

  高陵区委书记张水利介绍,过去一年,高陵区抢抓“向北跨出工业强市一大步”历史机遇,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奋力担当,在推动全新跨越中展现风采。2023年GDP突破40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市前列。入选2023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区、西部综合竞争力百强区。

  精准把握北跨发展新定位

  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节约集约利用新增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在中部携手经开区共建渭北万亿级工业大走廊,向西深度融入西咸一体化,向南主动搭乘浐灞国际港“一带一路”快车,在“南北联动、拥河发展”上率先突破。

  突出交通先行,全力保障西延高铁、地铁10号线等省市重点项目,高标准完成210国道高陵段改建工程,改造提升鹿苑大道,搭建起渭北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四梁八柱。

  强力激发北跨发展新动能

  努力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按照“腾换并举”、重在“换鸟提质”的思路,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39亩,为园区注入新鲜“血液”。以陕汽为代表的汽车支柱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努力让新兴产业“长成林”。支持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

  努力让未来产业“快生根”。抢抓“双中心”机遇,借势秦创原“总窗口”,推动中国工商银行西安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区工业总产值2026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

  全面拓展北跨发展新空间

  聚焦生态空间人本化,精心打造集功能、绿色、文化于一体的线型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等绿色空间体系。统筹做好渭河西安段保护和利用,泾渭分明从昔日的“泥滩地”变成了生态休闲“打卡地”。

  聚焦生活空间品质化,兜准兜牢“医、教、住、行”等民生实事,深化巩固养老“1+5”、教育“1+6”、健康“1+8”政策体系,推进48所校园环境更舒适、40家“高·幸食堂”助老更温馨、群众医疗保障更精准,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

  聚焦生产空间特色化,释放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政策红利,探索农村沉睡资源激活的有效途径,推动有条件村参与延链补链。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全力打造高陵全季西红柿区域公用品牌。荣获国家设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

  高陵区着眼西安所需

  打造渭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核心区

  聚力“八个新突破”

  切实彰显高陵担当

  一是紧盯核心定位抓产业

  高陵区将推动链式布局,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速形成“支柱产业为基、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突破”协同共进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加大科技创新,全面落实新一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抢抓“双中心”和“北跨”科创走廊建设机遇,深入挖掘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户。

  提升招商质效,聚焦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产业集群,对照产业链图谱上门招商,全年引进产业链项目8个以上。

  二是下足“绣花功夫”提品质

  高陵区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力保障西延高铁、地铁10号线、富平至机场铁路项目建设,完成渭阳九路、桑军大道提升改造工程。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完成“三河一山”绿道三期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一老一小”民生底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教育和医疗,全面完成民生十大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下真功

  高陵区将持续整治人居环境,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强化“点上攻坚”,注重“面上提升”,加快推进“三区三线”以外村庄规划建设改造。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提升“高陵芹菜”等设施蔬菜品牌效应,做优全季西红柿、新品种葡萄,以及充满乡愁记忆的“白兔娃”甜瓜等名特优产品,做精火龙果、百香果等“南果北种”特色种植产品,增强反季节蔬菜在全市“菜篮子”中的供给能力。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引领,开展“村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创建省级、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0个。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削薄培强”行动,全力推动6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超过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