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未来天气的情况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气象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未来天气的情况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气象预报是咋样出炉的?最近的天气算不算‘倒春寒’?”3月23日是第59个世界气象日,省气象局昨日举行开放日,邀请市民走进天气预报中心,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制作发布,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知识,解答公众提出的各种气象问题。

  大型高性能计算机

  分析出天气预报

  在省气象台天气预报中心,参观的人们观看着大屏幕上显示的各种气象图形、数据,聆听着专家对有关天气预报的讲解。首席预报员赵强讲述了天气预报发布的过程。他说,天气预报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的,分别是气象资料的收集,对气象资料的分析、计算,预报员会商得到预报结论并对外发布。

  天气预报的气象资料数据主要是通过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来收集。这些设备会在每天规定的时间里,对大气进行系统的探测,获取最新的数据。专业人员然后通过大型高性能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后进行分析并得出预报数据。现在的天气预报已从原来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准确度大大提升,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90%左右。

  得到这些数据后,预报员们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才能得出天气预报的结果。最后的会商就像医生给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会诊一样,预报员会交流各自意见,讨论不同看法,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后得出天气预报的结论向社会发布。

  预报的气温

  和体感温度含义不同

  “天气预报中,特别夏天预报的气温,为什么多数比人们实际感知的气温低?”针对这个问题,赵强说,天气预报的气温,是在户外观测场中离地面2米高的百叶箱中温度表上测得的,这个数值是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与人们通常的体感温度不同。体感温度受光照、湿度、环境、风速、人体感知灵敏度的影响,每个人感觉各异。夏季烈日当头的水泥路面上,地表温度和人们通过皮肤等感知的温度,通常都比预报得高,就是因为两者的含义不同。

  近期的降温天

  属于“倒春寒”

  这几天西安的天气属于“倒春寒”吗?针对这一提问,赵强说,春季气候冷暖交替明显,有数据对比分析,今年3月中旬,我省关中地区平均气温同比去年提升3℃至5℃。3月20日左右,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陕北平均气温下降10℃,关中地区下降6℃至8℃,是较为强烈的降温天气。其实气象学上没有“倒春寒”的定义,这一名词来源于农业生产经验,公众可以将这种剧烈降温理解为“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