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圣强)在人们的印象中干部无论是否称职,除非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职务一般是不会下降。可从今年开始,渭南却打破常规,坚决落实“三项机制”,先后“刷下”70余名不在状态的干部,使干部降职、免职等措施成为一种新常态和硬规则。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难点在“下”。渭南市结合中、省规定和自身实际,出台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办法,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为基本依据,综合运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扶贫绩效考核及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维稳综治、党的建设等方面考核结果,明确提出了免职(退休)调整、任职期满离任和任内调整、组织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调整、辞职辞退调整、无法正常履职调整、违法违纪免职调整等7种能下渠道和24种情形,从而让干部能上能下从细、从严、从实地落地生根。
据了解,此次渭南“刷下”70余名不在状态的干部中,市级层面年龄较大、激情和闯劲减退17名,精力和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履职4名。县级层面问责调整6名,不适宜担任现职21名、辞职辞退3名,无法正常履职调整13名,违纪调整7名。除此之外,全市还因到龄免职、任期届满“下”了100余名干部。
对“下来”的干部,特别是不在状态干部,渭南不是将其打入“冷宫”置之不理,而是及时指出问题,解开思想的疙瘩,加强素质培训,注重能力提升,使其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对知耻后勇、奋起直追的干部,经过考察、考核可以重新启用或重用。对身体等原因不能胜任繁重工作任务,个人自愿退出领导岗位,渭南一些县、区还通过选派到村兼任“第一书记”,到企业兼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形式,促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下”的同时,渭南今年还将信念坚定、埋头苦干、群众认可、实绩突出的300余名干部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