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小巍 实习生 刘已粲

  天上掉下个马嵬驿。

  在这一二年,许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马嵬驿的突然兴盛。位于兴平市西约11公里的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是依托杨贵妃墓,以黄山宫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马嵬驿将唐文化元素与现代民俗文化和农家餐饮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小院、民俗美景、乡村小吃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去参观。从2013年10月建成开放至今,短短2年多的时间,马嵬驿便以燎原之势火爆全省。

  这种“井喷”效应,得益于乡村转型的时代大背景,得益于精益求精、严格管理的运营团队,当然也更离不开马嵬驿广大“创客”们的辛勤劳作。

  1、乡下搅团:李粉丽的美味人生

  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东沟小吃街上,有一家名叫“乡下搅团”的小吃店。今年40岁的老板娘李粉丽是土生土长的马嵬驿人,也是一位成功的农民“创客”。

  上世纪90年代末,李粉丽从技校毕业后便去了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后来又回到家乡种菜,种蘑菇,一晃就是十多年。2012年,因城市规划需要,李粉丽的蘑菇棚被迫拆除。没了收入的她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只能在家带带孩子,打些零工。也恰好是在这一年,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开始动工。

  近水楼台先得月,2013年春节,李粉丽就听闻了马嵬驿广招商户的消息。只要你的项目有特色,符合公司的需求和定位,便可以享受免房租,公司还免费提供碗筷,这让李粉丽动了心。一番思忖之后,她顺利申报到了“搅团”项目。“搅团”是西北特色小吃,在关中地区颇受欢迎,也是李粉丽的拿手菜。

  “当时好多人都不愿意来,这是一个快荒废的村庄,地方又背,也没什么人。”李粉丽说,“我当时也没事干,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曾想这一试,让李粉丽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

  2013年国庆节,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正式开放,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商户,李粉丽的“乡下搅团”店也开业了,除了搅团,还卖酸菜鱼鱼。最初的几个月,小店平均月收入便可达四五千元,这让李粉丽看到了希望。

  2014年春节,马嵬驿迎来了客流高峰,小店人气也异常火爆。“咱农村不是有讲究,初一不打搅团。我当时想着门开了就少打一点,结果没想到一锅卖完了还有好多人在排队等。”李粉丽笑着说,“那一天卖了850块钱,高兴得很。”

  打那以后,李粉丽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在基建队工作的丈夫也辞掉工作来小店帮忙。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丈夫打搅团,妻子调味道,所有搅团都是每天现做的,小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每逢节假日,一天就能卖出五六百碗。仅2015年一年的收入就达10多万元,李粉丽的家里也添置了新的交通工具——小汽车。

  好味道离不开好食材,搅团对面粉的新鲜度要求极高。为此,李粉丽自己采购玉米,每过三四天就磨一次面粉,少则一百斤,多则三五百斤,调味品也是来源于公司内部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以此来保证搅团的品质。

  一年356天,小店每天都要开门营业,一年四季,李粉丽总要从早忙到晚。辛苦的同时,她也感到快乐和满足,能在家门口工作,不仅免去了在外奔波的操劳,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家人能天天在一起,李粉丽觉得很幸福。

  不久前,马嵬驿公司在蒲城打造的重泉古镇盛大开放,李粉丽作为成功典范,为重泉古镇的搅团店提供了无偿培训,帮助他们开办新店。谈及未来的规划,李粉丽腼腆地笑了笑,她说自己还想跟着公司在其他地方开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