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陕西汉中南郑区的小龙虾陆续上市,它们中有不少就产自当地的水稻田里。通过稻田综合种养,小龙虾、泥鳅、蟾蜍等水产品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额外的种地收入。“稻田+”拓宽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在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西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水稻田里,生活着一群“疙里疙瘩”的蟾蜍。它们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宝贝疙瘩”。

位于五龙庵村的蟾蜍幼苗孵化工厂。周泽华 摄位于五龙庵村的蟾蜍幼苗孵化工厂。周泽华 摄

  蟾蜍产蟾酥,蟾酥能制作药物华蟾素。“我们这里的蟾蜍属于特种养殖,定点为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供应制药原材料。”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杨依军介绍,在附近的五龙庵村,有一家蟾蜍幼苗孵化工厂,西沟村的蟾蜍幼苗都是由那里提供的。

  张晓荣是蟾蜍幼苗孵化工厂的负责人,5月底,他一直在孵化工厂里忙着为蟾蜍幼体培育着饵料。撒下饵料后,张晓荣又要去仔细记录着孵化棚内的空气湿度和温度,及时调节几个风机的档位。

蟾蜍幼苗。周泽华 摄蟾蜍幼苗。周泽华 摄

  “开始我也养过其他水产品,现在就一心一意孵化蟾蜍啦。”张晓荣告诉记者,他的蟾蜍孵化养殖技术,也是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提供的。蟾蜍养殖的收益相对来说比其他水产品要高,贫困群众能够拿到更多的分红。

  一只小蝌蚪长成符合收购标准的蟾蜍需要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蟾蜍有一年属于贫困群众。张晓荣翻开孵化池周边的土块,找到一只小拇指大小的蟾蜍幼体。他说:“像这么大的蟾蜍崽崽,就能卖给贫困群众了,按只卖,一只0.6元。”

工人们在察看幼苗长势。周泽华 摄工人们在察看幼苗长势。周泽华 摄

  贫困群众按照这样的价格对蟾蜍幼体进行认购,认购成功后,这批蟾蜍幼崽就会被送到贫困群众所在的合作社,进行集中饲养。等到蟾蜍长到75克,再由孵化工厂按照3.5元每只的价格回购,定向销往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

  2019年,张晓荣销售了3000公斤蟾蜍,毛利润有30万元上下,平均每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此外,他还能给贫困群众提供4.8万元左右的分红。

  “2020年我预计行情比2019年会更好些。2019年刚起步,量少些。2020年我们这里大概能卖500万只蟾蜍出去,目前已经销售了60万只。”提起未来,张晓荣信心满满,他说,“现在这种稻田综合种养的模式好啊,一亩地的收入能比单独种水稻多出几十倍。”

  高效生态的农业模式推动了长期有效的脱贫帮扶机制形成。在南郑,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得益于稻田综合种养的产业模式。截至2019年底,已经有1650户贫困户被以托管代养、解决就业等方式帮扶带动,户均年增收1100元。